![]()
![]()
昨日,杭州免午公益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要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立即停止侵犯‘免费午餐’商标专用权的严正声明”。声明文章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简称红基会)在与我们的专项合作协议终止后,在没有取得我方“免费午餐”品牌授权的情况下,仍在使用“国际免费午餐”的名义在多个平台进行募捐和宣传。”
由于“红基会”方面以“国际免费午餐”并未注册为由拒绝放弃使用,免费午餐方不得已向其发出律师函,要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立即停止商标侵权行为并公开致歉。
![]()
![]()
另特此附上“免费午餐”商标注册证,以昭公信
![]()
![]()
![]()
![]()
说实话,看到“红基会”这波操作,我很是震惊,尤其是那句——“国际免费午餐”并未注册,他们就可以使用,堪称赤裸裸耍流氓。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工作人员说出来的话。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一直觉得当年以邓飞老师为首的那批传统媒体人发起的“免费午餐”项目功德无量。这个公益品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是中国民间公益最知名、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堂堂“红基会”竟公然掠夺一个民间公益品牌,实在太不要脸了。
这不是合作纠纷,而是一起赤裸裸的公益霸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基会)对“免费午餐”品牌的公然窃取,撕开了公益光环下最不堪的一面——某些“巨无霸”机构早已将公益道德与法律底线践踏在脚下。
一、 从“救助者”到“掠夺者”:公益伦理的全面崩塌
红基会的身份是公益“国家队”,其核心使命应是救助弱者、维护社会公平。然而,它对“免费午餐”的行为,却完美演绎了什么是恃强凌弱:利用自身庞大的体量和资源,对一个民间公益品牌进行毫无顾忌的“名称抢劫”。这种行径与它的使命完全背道而驰,从一个救助者的神坛上跌落,沦为公益领域的“掠夺者”。这是其机构伦理的彻底破产,证明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公益初心不堪一击。
二、 “版权流氓”逻辑:公益界的毒瘤心态
“并未注册就可以使用”——这句荒谬的辩解,暴露了红基会内部一种令人震惊的“版权流氓”心态。这种逻辑的核心是: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我就可以肆意妄为;只要你的品牌有价值,我就可以零成本“借用”。这种钻法律空子、占道德便宜的思维,是公益领域最危险的毒瘤。它意味着,任何民间公益项目的创新成果,都可能被巨头机构随时收割,创新者的权益在“公益”的大旗下被公然剥夺。
三、 伤害的不止是一个品牌,而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
红基会此举,最恶劣的后果是混淆了善款的流向,愚弄了公众的爱心。当捐赠者无法分辨“李逵”还是“李鬼”,当善意可能被注入一个名不副实的项目,他们最简单的选择就是——不再相信,不再捐款。红基会透支的不仅是自己的信誉,更是整个中国公益行业赖以生存的社会信任资本。它正在亲手拆掉公益事业的城墙,让所有人的努力都可能因为它的自私短视而付诸东流。
四、 要求追责到底:公益不是法外之地
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件以“内部沟通”为由不了了之。红基会必须为其行为承担全部后果:
1. 立即终止侵权,并向“免费午餐”及社会公众公开道歉;
2. 公开侵权期间募款明细及资金流向,接受第三方审计;
3. 追究相关决策者责任,整顿机构内部治理结构;
4. 建立知识产权尊重机制,确保此类事件永不发生。
最后:公益需要善心,更需要敬畏
红基会的所作所为,给所有公益从业者上了一课:公益事业最宝贵的不是规模大小,而是对法律的敬畏、对同行的尊重、对公众的忠诚。当一个机构失去这些底线,哪怕规模再大、名头再响,也终究只是公益名义下的野蛮人。
我们呼吁所有关注公益的人共同发声:绝不允许伪善绑架真爱,绝不允许霸权践踏创新。中国公益需要的不是“巨无霸”的垄断,而是一个让每一个善意都能被尊重、每一份创新都能被保护的健康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