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陈扬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尹鑫团队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游富平团队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Migrion, a Migrasome-mediated unit for intercellular viral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提出“Migrion”作为一种由迁移体(migrasome)介导的病毒传播单元的概念,系统解析了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形成机制与传播功能,为理解病毒细胞间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
病毒的高效细胞间传播是其致病性与毒力形成的关键。目前已知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细胞外游离病毒颗粒的扩散感染,以及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而实现的免疫逃逸型传播。近年研究表明,病毒可借助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进行传播,但其具体机制仍值得深入探究。迁移体作为一种在细胞迁移过程中新发现的胞器,形成于细胞尾端收缩纤维上,释放至胞外后参与细胞间通讯。然而,其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
本研究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模型,揭示了迁移体在病毒传播中的关键功能。研究发现,在细胞迁移过程中,VSV的RNA及蛋白可被特异性地招募至迁移体内,形成一类表面表达VSV糖蛋白(VSV-G)、内部携带病毒核酸的复合结构,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Migrion”。通过实时动态成像技术进一步发现,经Migrion传播的VSV复制效率显著高于游离病毒,其原因在于Migrion可实现多拷贝病毒核酸共同导入同一受体细胞,从而高效启动复制过程。此外,Migrion还能介导不同病毒之间的协同传播,且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胞外囊泡途径。
在机制层面,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Migrion通过内吞途径进入受体细胞,且该过程不依赖传统病毒受体。内吞入胞后,在酸性环境触发下,Migrion膜上的病毒糖蛋白可介导其与内体膜发生融合,进而释放病毒核酸,成功建立感染。研究还利用小鼠体内模型验证了Migrion的传播能力及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Migrion能够有效感染肺部及脑组织,引发脑炎甚至导致死亡,提示其在增强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附图说明:模式图左侧展示Migrion的形成过程;右侧为其进入受体细胞及释放病毒内容物的机制
综上,该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由细胞迁移驱动、迁移体介导的病毒传播新模式,揭示了运动细胞在迁移过程中包装和递送病毒成分的协调机制。这一发现为病毒传播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抗病毒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新方向。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黄宇星、博士晏晓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博士后刘杏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陈扬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尹鑫研究员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游富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专项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合成生物学实验室”项目资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