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陈永军
作品名称:自作诗《晋祠》《双塔寺》
作品书体:草书
作品尺寸:八尺(250cm x 150cm)
创作时间:2025年7月
作品释文:(一)名勝晉祠騷客躬,千年古蹟史文豐。隋槐周柏蔥蘢翠,獻殿唐碑百姓功。難老泉邊描彩塑,聖母殿里賦詩風。越牌魚沼飛梁韻,水鏡台前唱晉雄。(二)並州古寺巍峨立,雙塔凌霄傲世間。宮閣墨珍文脈傳,傅山治學道家還。浙人碑訪登臨處,俯瞰汾河盡笑顏。白茸花開勝境中,書聲永祚入夢閒。
作品钤印:永军私玺、道居、偶得
作者简介: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陈永军书法创作感悟
2010年9月11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节在山西芮城隆重举行,我的一件草书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本人作为特邀获奖作者代表受到了主办方的邀请参加了开幕式。活动期间参加了书法作品展览、书法艺术高峰论坛、书写百米长卷、书法艺术交流会等,期间认识了一位来自太原且右手略带残疾的农村守碑人、基层文物安全守护者,活动现场我为他写了一件“守护瑰宝”四字书作赠予,给他留了地址邮编和电话。2011年9月15日,我的一件行书作品再次获得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四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优秀作品奖,受到中国书协的邀请来到山西芮城,此次未遇见他,因他没有给我留联系方式,在金秋时节的古魏大地翰墨飘香时,略带着一丝温柔的遗憾。
2025年7月28日,母亲坐动车来广州,我刚到广州火车东站接站时,接到老单位来电,说我有一封挂号信,当时我在想离开老单位都已经11年了,怎么还有来信?到家拆开信后,让我惊喜,是这位已有15年未联系的太原守碑人给我邮了一件六尺整张的楷书残石拓片和5页毛笔书信。这件楷书拓片是他在田间地头坚守了28年的原碑所拓,这封信是他左手所书,信中与我商讨护碑邀作艺事,让我深受感动。在我心中他是一位文博战士,最美的文物安全守护人。当晚,我把拓片归类存放时,发现同窗甘肃省文旅厅白洁女史曾经赠送给我的十张唐碑《晋祠之铭并序》高清照片,随即赋诗《晋祠》一首,2011年曾作诗《双塔寺》,以此两首诗为书写内容,取八尺富阳秋香色元书纸,以草书三屏挥毫。当诗意与碑韵交融,笔墨在纸上自然流淌,遂成就了一次心手双畅的书写。
一、线条的生命律动
草书线条的质感源于行笔速度、使转变化与情感抒发等因素融合时的瞬间转换和自然流变,继而呈现出草书线质的符号性、合理性、精准性和法度性。其一,线条粗细变化。作品开篇中“名勝晉祠騷客躬”七字,“名勝晉”三字线粗如碑刻刀痕,“祠騷”二字线细若游丝婉转,“客”字粗笔复归浑厚,“躬”字细笔再转轻灵,此粗细交替正如蔡邕所言“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线条在提按间彰显金石之气与书卷韵味的交融。其二,字形大小变化。二行中“獻殿唐碑百姓功”七字,“獻”字大“殿”字小而淡墨处之,“唐碑”两字形大“百姓”两字形小正欹相拥,“功”字形大且线细劲挺。其三,用笔轻重变化。三行中“聖母殿里賦詩風”七字,“聖母”二字笔轻线细质感坚硬,“殿里”二字笔重线条厚重质感柔软温和,“賦”字轻笔线长营造空间布白质感遒劲,“詩風”二字重笔稳定笔触提按有度质感光滑流畅。其四,笔法虚实变化。四行中“水鏡台前唱晉雄”七字,“水”字笔画轻细墨色淡雅,“鏡”字笔画粗重墨色饱满,“台前”二字实笔线条壮实予人以沉稳厚重之感,“唱晉”二字虚笔线条轻盈牵丝尽展灵动飘逸之韵,“雄”字笔画密集紧凑彰显庄重与力感,这种虚实相互连接,起承转换,皆在稍纵即逝的瞬间一挥而就,是书写者为我所用、为情所致,理性兼感性的双重抒发。
二、空间的节奏诗学
空间布白是书写者利用快与慢、轻与重、粗与细、静与动的节奏对比关系,谱写而出寓含视觉审美感受和心灵交流功能的无声乐章。其一,于矛盾对立中带来节奏感。五行中“古寺巍峨立”五字,“古”字紧结像鼓点,“寺”字厚重似钟鸣,“巍”字干枯浓淡仿四季交替,“峨”字左收右放如江河入海,“立”字呈三角形在矛盾的制造与化解中体现出正侧互用之功。其二,于墨色渐变中显现节奏感。六行中“墨珍文脈傳”五字墨色由浓自然逐渐变淡, 从“墨”字色浓到“傳”字干枯,浓淡枯润形成色差穿插分割在行里空间,营造出润枯的节奏空间带,适时平添了作品整体空间构成的形式意味,丰富了视觉层次的对比度。其三,于空间布白中呈现节奏感。尾句“書聲永祚入夢閒”七字,“聲”字纵笔拓开天地,“入”字留白余韵自成,两字线条形变拉长,分割空间形成疏密黑白对比关系,恰似怀素草书中“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韵律,墨色浓淡化作时空的呼吸。
三、情感的笔墨外化
草书书写可谓情之所至、随性而发、清闲自然、意趣横生。《毛诗序》有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即为此理也。笔随心动间,忆起张旭“忽然绝叫”的酣畅淋漓,追慕先贤的情怀落于纸面,顿使“俯瞰汾河盡笑顏”的“俯瞰”二字重按轻推、墨饱力沉,如一眼千年、暮鼓低回;至“汾河盡笑顏”则飞笔放体、牵丝飞动,似同展翅的凤凰在晋阳汾河上高飞。这种虚实变幻正是孙过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写照——当守碑人的坚守与诗作的苍茫在笔端汇聚,翰墨便成了承载精神的舟楫,在心海里划出层层涟漪,载着传统之美传承之魂传扬之愿驶向更远的彼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