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只要谈起书法,就总爱拿与古人相比,更有甚者是一些江湖“狂人”还以当代王羲之自居,口口声声称自己已经超越了古人,但自己却没有真正有过一天临帖的。对于得不到就试图毁掉的,也显而意见,对于一些入门较花时间或较难的楷书基本之时,往往以过时或太规整等言论将其视为书法之外。
甚至有人直接这样说,他说书法唯有魏晋之风骨,唐宋刻板、宋元无趣,明清无大师,而又将明清这两朝的书法一概归入“馆阁体”的刻板印象之中。王羲之自然是书法界难以逾越的风骨,但对于现在一些所谓的大师而言,因为那一时期的书法没有基本功的人难以看懂,所以要将后面的规整书体毁掉,好来彰显自己的江湖本领。
但是,只要你看过赵体的字,你就会发现他是后来人学王最近的人,但他的书法走向大众还得是从清代开始。在清代书坛却有一位被严重低估的书法巨匠,此人就是梁诗正,他以探花之资跻身于朝堂,又凭一手精妙的楷书赢得了两代帝王的青睐,很有可能是因他的影响而让后来的书坛走向了赵体的风格。
梁诗正此作《临王羲之楷书两种》,更是被誉为近三百年楷书 “天花板”,为后世学书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此帖临习的是王羲之的两个书帖,《佛遗教经》和《黄庭经》。此帖是他在六十多岁时所写的,观此帖可见其兼收褚遂良和欧阳询的楷书之长。全帖超三千余字,笔笔精到老练。
它最精妙之处,在于既保留了 “二王” 用笔的精髓 —— 顺锋入纸、衄挫调锋,中锋行笔间兼具遒劲与灵巧,又大胆简化了 “二王” 繁杂的笔势,点画干脆爽利,笔路清晰明了。字径约 2 厘米,大小适中,结字端庄中带着微妙欹侧,左右有高低轻重对比,上下有收放变化,章法与墨法和谐自然,既不失晋人风度,又极具实用性,堪称楷书艺术的典范。
梁诗正他出身于书法世家,其祖父与父亲皆是当时有名的书家,所以他自打小起就开始接触书法了,据记载,他最先是临摹阁帖与古人法书,十几岁的作品已能以假乱真。
初学柳公权,得其瘦硬筋骨,后又深入研习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诸家技法,将 “二王” 的潇洒平和、颜体的雄健大气、赵体的妍美流畅熔于一炉。而他在清代也是被誉为是学赵孟頫最像的人,之后还影响了乾隆和其他皇子。
据载,他是于雍正八年考中的探花,凭借着出众的才学与书法造诣,被委以重任,之后更是被命其教导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这段 “帝师” 经历,不仅让他与乾隆结下深厚的艺术情谊,更让他的书法得以在宫廷中大放异彩。
乾隆登基后,对梁诗正的书法喜爱有加,不仅让他主持编纂《三希堂法帖》、撰写皇室子弟字帖,甚至在他写字时,亲自为其铺纸、磨墨、拽袖,这般待遇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彼时,宫廷中的御制诗文、任免文书、名家真迹题跋,几乎都出自梁诗正之手,他也成为了乾隆朝名副其实的 “御用代笔人”。
清代的成亲王永瑆、嘉庆帝都曾以它为教材,当代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更是在学书历程中反复钻研梁诗正的字,从中汲取灵感,最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 “启功体”,足见其深远影响。遗憾的是,受 “明清无大师” 的偏见影响,梁诗正的书法长期被低估,甚至有人将其归入 “馆阁体” 的范畴加以批判。
但事实上,他的书法虽兼具实用性,却无半点馆阁体的刻板僵化,反而在严谨中透着灵动,在典雅中藏着新意,真正做到了 “雅俗共赏”。正如启功先生所言:“200 多年来,书法,我只服他。”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