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高兴看到央视新闻报道尕日塘秦石刻的权威考察报告。
只有扎实的科考才有权威,几个月来,我一直倾向于青海秦石刻是真的,但是,我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所以没有写文章,也没有做视频说热点。
但是,我的依据,基本倾向是从文字风格判断的。而且,我对秦代文字的认知和我们当代很多专家的认知是大不相同的。
我们既要看到秦代以来的文字的基本面貌历史资料,同时也应该扩大我们的思维。考虑到秦代文字的多样性,远不止于我们现有现存的历史资料,而且我们现存的很多历史资料都是后代重新制作的,这就存在着巨大的历史资料上的真实还原度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开放自己对现有资料的依赖性。
很多人不是依据秦代文字并没有书法统一,而用书同文的后置思维去判断,显然,基本依据就是错的。例如,石刻全文中的卅六年还是卅七年也有争论,最后认为是卅七。
但是,据咸阳秦宫考证:秦始皇未统一称帝前,已经上号为皇帝,这是用事实证明皇帝一词,比我们想象中,在事实上要早于《史记•秦本纪》文字记载的。
不知那么多学者,为什么要怀疑卅六还是卅七年问题?
还有,昆仑的昆,为什么一定要认为,与里耶秦简的出土和文字整理发布有关?在刻石真假未定之前,就确定的一切,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吗?
此外还有一些书法家篆刻家,仅仅以图片认为,是现代人用电工具 刻的,有人就问尕日塘有电没?当然有电没电也不是什么事儿。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必须现场综合考察,才能得出具有事实依据的判断。
一次面对面的考古,考验了很多学者的基本思维,处于经验主义僵化状态,非常缺乏科学求实精神。以后这样的情况会好转吗?我深深怀疑。
不管谁的报告,首先,考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没有质量的考证其实是无效的。
因为没有说服力,就没有证明事实的力量。重点是文字风格和刻石年代,必须有可靠的事实依据。
文字风格虽然有争议,但是基本认定是秦代书写风格,没有问题。
而争议多的原因是,很多人只拿秦代少有的一些秦刻样本来对照尕日塘秦石刻,显然貌合神离了。
实际上,我们对于秦代书法的了解是非常少的,而且,重点是秦代的书法,是不属于统一师法的书法时代,所以说,书同文和和师法统一不是一个概念。
尕日塘秦石刻,被证明是秦代石刻以后,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就书法上来讲,意义也是特别重大的。
这是我们首次看到比较接近于秦代所谓正楷的一种书法参照样本。
过去,大量的出土秦简表明:日常书写相当于秦代的行书,我们文字学家把它叫做古隶,实际上,秦代或者是战国以来的所谓的简书,绝大多数都相当于在篆书体制下的行书,而简书中用当时的所谓的楷体来写的小篆的情况,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有些学者对此表示,秦始皇的书同文实际上从来就没有流通过。所以这一次尕日塘秦石刻的发现,就是对小篆从来没有流通过的一次特例证明。
现在我们通过考古发现的尕日塘秦石刻,可以说是唯一比较全本保存下来的一个秦代楷书样本,也就是小篆体系的一个楷书样板,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这是目前看到的最为可信的一个书法石刻真迹,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秦通用楷书书写是有重大意义的。
它给我们考证秦代书法提供了一个非常普通的范例,或者说具有一般楷书意义的真实样本,所以这次发现,书法上的意义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现在,专家已经考证刻石年代与风化原石一致,刻刀为平口刀,也叫单刃刀,这是秦代刻刀之一种,有人用双刃刀的想法,依据图片振振有词地说,无疑是现代电动刀刻的,而电动刀就相当于双刃刀,或者现代机床的铣刀,这样的判断必须现场勘察,而不是仅凭图片,再清晰的图片,只是一般的信息,无法替代现场眼观和刻痕年代的测探与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