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当乡村振兴急需农业技术骨干,当先进制造业呼唤高技能工匠时,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能否紧跟社会需求、精准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关乎自身价值,更决定着国家创新发展的步伐。一所负责任的大学,从不应闭门造车、固守传统,而应主动锚定社会发展方向,以需求为导向培育实用之才,让教育真正成为连接知识与实践、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
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是大学履行育人责任的核心前提。社会发展如同高速前行的列车,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十年前热门的传统工科专业,如今可能面临岗位迭代;而新兴的大数据、新能源、养老服务等领域,正迫切需要专业人才填补缺口。若大学仍按“老黄历”设置专业、制定课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刚毕业就面临“所学非所用”的困境。相反,那些主动调研产业趋势、紧跟政策导向的大学,往往能精准把握需求痛点:有的高校针对区域制造业升级,增设智能制造专业;有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学、乡村规划等学科建设;还有的瞄准银发经济,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课程。这种“按需设专业、按岗育人才”的做法,让教育不再脱离实际,也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快速融入社会、发挥价值。
有针对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学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思维,构建实用化的育人体系。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动手、会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大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一方面,应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冗余的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比如让机械专业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参与设备研发,让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临床实习中积累经验,让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另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实习岗位与技术指导,大学则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上岗。这种“校园+企业”的双轨培养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也能为企业输送“即插即用”的人才,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需大学注重“专”与“能”的结合,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单一技能”就能满足——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懂种植技术,还需掌握农产品电商运营知识;一名合格的环保工程师,既要精通污染治理技术,也要了解环保政策与项目管理。负责任的大学应在“专业深度”的基础上,拓展“能力广度”:通过开设跨学科选修课,让机械专业学生学习编程知识,让师范专业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实践、社会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问题解决能力。唯有如此,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既“术业有专攻”,又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多面手”。
大学的责任,从来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社会培育“可用之才”。当一所大学能敏锐捕捉社会需求的脉搏,能针对性打磨人才培养的“精度”,能让学生带着真才实学走向岗位、服务社会时,它便真正履行了自身的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愿更多大学以社会之需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实践、赋能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让教育之花在服务社会的土壤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