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清爽了!”随着杨浦区殷行街道城市名园小区最后一把地锁被拆除,居民王阿姨站在楼下,看着畅通的道路连连感慨。
![]()
拆除地锁现场。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这根“刺”,不仅扎在小区路面上,更扎在2206户居民心里长达多年——229把私人地锁“霸占”公共车位,有车的业主停车愁,无锁的业主维权难。如今,这场“拆锁攻坚战”终于落幕,更交出了一份老旧小区停车的“治理样本”。
![]()
多年矛盾
地锁成邻里反目“钢刺”
竣工于2005年的城市名园小区,先天就带有“停车硬伤”——设计师未规划地下停车场,小区仅有300多个地面车位,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
2006年起,首任物业公司为“方便管理”做了一个举动,却给今后的管理造成了难题:帮业主在公共车位装地锁,收取安装费350元/个。此后跟风者众多,到2023年,小区里的地锁已达229把。而此时,小区有车业主数量早已“翻番”,不少家庭还添了第二辆、第三辆车,300多个车位连“一半需求”都满足不了。
![]()
拆除前,地锁占位,其他车辆无法停入。
“他们锁着车位不用,我们却要绕着小区转圈找车位。”居民李师傅的抱怨很有代表性。没地锁的业主只能“见缝插针”停车,甚至抢占消防通道;有地锁的业主抱团护“锁”,认为“物业装的,交钱了,就是我的”。矛盾越积越深,投诉单“堆成了山”,小小的地锁成了邻里反目的“钢刺”。尽管小区管理者也想方设法从小区的边边角角“挤”出了一些停车位,但对于拥有2206户居民且周边缺少公共停车场的城市名园来说,这些“牙缝里”挤出的停车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如何破局
80条民意写进“新规约”
“常规整改没用,业主抱团反对,拆一把地锁能吵半天。”殷行街道工作人员坦言,此前多次下发整改通知,都卡在“业主不配合”上。2023年,街道换了思路:不从“拆锁”入手,先从“定规矩”破局——重新制定停车管理规约。
2023年2月,小区选出新一届业委会;同年6月,居委会牵头召开“三方座谈会”——有地锁的、没地锁但有车的、没车的居民代表坐在一起,“谁也别回避,当面说诉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磊说:“先让大家把‘气’顺了,才能谈方案。”
![]()
新版停车方案公示。
从2023年7月到2024年4月,街道城建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请来第三方机构,帮小区修订停车方案。方案改了多少版?“记不清了,只知道80条居民意见都被采纳了。”最终版方案里,租户、外来车辆、业主首辆车和多辆车的收费标准进行“阶梯划分”,更明确写着“所有地锁必须拆除”。
2024年4月25日,业主大会投票,新版停车方案以75.27%的高支持率通过。“不是‘一刀切’,是真考虑了大家的难处。”有地锁的业主陈先生说,方案里的“半固定车位”让他松了口——能证明地锁是前任物业安装的业主,拆锁后可保留“优先使用权”:车位上标记车牌号,自己的车回来时物业帮忙挪车,车不在时车位对外开放,只需多交一倍停车费。
攻坚细节
“见缝拆锁+巡逻防返潮”
“不能搞‘突击拆除’,一扎堆,有业主又要抱团反对。”现任物业公司黎平置业的刘经理总结出“笨办法”:逐户沟通,见缝拆锁。
2024年8月1日起,物业团队开始“蹲点”:对于常年霸占车位一动不动的,一看到车位上车辆开走,就立刻上门沟通、当场拆除地锁;遇到不理解的业主,居委会、业委会、志愿者一起上门,拿着方案逐条解释“公共车位归大家,不是私人财产”。
为防止“地锁返潮”,小区还成立了业主“志愿者巡逻队”,每天早晚在小区里巡逻,发现有人私装地锁就立刻通知物业干预。“从一开始100多人抱团反对,到最后只剩几个人,慢慢就通了。”刘经理说,截至2025年7月1日,整整11个月,229把地锁全部拆完。
治理样本
“攥指成拳”解决“停车难”
记者走进城市名园,路面上再也没有“支棱的地锁”,车辆被整齐停放在划线车位里,曾经让业主车辆望而却步、担心“进得去出不来”的拥堵彻底消失。记者向遇到的多位业主了解情况,他们均反馈:这项工作能执行到位真的很不容易。
![]()
“居民们一开始不相信我们,后来观望了一段时间,发现我们确实是按照新的停车规定进行管理的,就慢慢地选择支持我们的工作了。”经验可否推广?赵磊就这场“拆锁战”的成功,总结出“七大合力”:
一是党组织的引领力,街道党工委牵头,定方向、聚资源;
二是居委会的协调力,搭平台让居民沟通,化解矛盾;
三是专业的指导力,第三方机构、法律援助中心给方案“把关”;
四是业委会的号召力,代表业主发声,推动方案落地;
五是物业公司的执行力,逐户沟通、见缝拆锁、落实管理;
六是志愿者的响应力,巡逻防“返潮”,帮着做邻居工作;
七是执法部门的保障力,遇到硬茬子,依法介入协调。
“我们成立了‘拆锁专班’,把街道所有相关部门都拉进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攥指成拳’。”殷行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将把城市名园的经验当作“样本”,推广到其他有停车难问题的老旧小区,“先天不足不可怕,只要管理有办法,就能解开居民的心结”。
![]()
拆除地锁后,车位得以充分利用。
锋面评论
拆地锁 聚民心
229把地锁,扎在路上十年,也扎在居民心头十年。
杨浦区殷行街道城市名园小区一场持续11个月的“拆锁攻坚战”,拆掉的不只是地锁,更是横亘在邻里之间、居民与管理者之间的那堵“墙”。其意义远不止于“路畅通了”,更在于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小区“停车难”是最典型的治理“硬骨头”。规划滞后、空间不足、诉求多元、矛盾交织,往往令管理者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城市名园的“地锁困局”也曾陷入“整改—反对—搁置”的循环,破局关键在于转换思路:从自上而下的“硬拆”,变为自下而上的“共治”。
不再就事论事盯着“拆锁”,而是先搭建平台,让有锁、无锁、有车、无车的各方坐在一起,把诉求摊在桌上,最终通过80条民意打磨出一个兼顾公平与现实的方案。
更值得称道的是,方案并非“一拆了之”,而是着眼于持续的精细化治理。党建引领方向、居委会协调矛盾、物业具体执行、业委会凝聚共识、专业力量提供支撑、志愿者巡逻防止回潮、执法力量托底保障——这“七大合力”构成了一套系统而有韧性的基层治理体系。
城市基层治理的核心不是“管住人”,而是“凝聚人”。小区的“先天不足”或许无法改变,但后天的“治理智慧”可以充分激活。只要真正尊重民意、依靠民智、发动民力,再难的“地刺”也能拔除,再堵的“心结”也能解开。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陆常青 王军潘高峰
编辑:沈佳灵
编审:魏丽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