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六日,江西南昌,一位女士在网上发帖,说自己可能买到了当旗袍卖的寿衣。她喜欢穿旗袍,偶然看到网传有商家拿寿衣冒充新中式服装,便回家翻出自己去年买的一件旗袍细看。一数,八个扣子。百度一搜,说活人衣服是单扣,寿衣才用双扣。再看面料不修身,前襟开扣,越看越像寿衣。商家找不到,她便发帖提醒大家,买旗袍要小心,别穿了死人衣服上身。
看了这则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荒诞,是举报者的通行证。
先说这位女士的“推理逻辑”:她先入为主认为“寿衣才用双扣”,然后对号入座自己旗袍的8个双扣;再查百度确认“活人穿单扣”,便认定“双扣=寿衣”;最后用“面料不修身”“胸部开扣”强化结论。逻辑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把“相关性”当“因果性”,或者说,是把“个别特征”当“本质属性”。
服装设计的基本常识是:扣子数量、位置、面料选择,本质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双扣可以是装饰(比如中式盘扣的工艺美感),可以是加固(比如厚面料需要多扣固定),甚至可以是设计语言(比如解构主义服装故意打破常规)。她所谓的“活人单扣、寿衣双扣”,不过是网络上未经验证的碎片信息,既没考虑服装品类的多样性(旗袍、汉服、新中式服装各有设计逻辑),也没区分“传统寿衣”与“现代服装”的工艺差异。用这种“百度式认知”去判断商品属性,和“看到白大褂就喊医生”有什么区别?
低认知人群的“武器库”里,往往只有三样东西: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未经证实的个人经验、被放大的道德焦虑。
观察下这些人就可以发现,他们很习惯用“我觉得”“我听说”代替“数据显示”“专业验证”。就像这位女士,她从未尝试过咨询旗袍设计师了解工艺,甚至连“寿衣”的具体形制都没搞清楚(传统寿衣多为直筒窄袖,与她描述的“宽松面料”明显不符)。她肯定也不知道,传统寿衣多为 棉布 、 麻布材质,忌用 缎子 、 丝绸 等材质。 而旗袍恰恰多用真丝、绵绸。
如此“认知惰性”,本质上是对公共责任的逃避——自己不花时间核实,却要让商家、平台甚至整个社会为她的“猜测”买单。
此类人群的危害,远不止“闹笑话”。当“疑似寿衣”的举报登上热搜,真正做旗袍的手艺人可能被无辜牵连,店铺评分下跌、订单取消;随着“卖假货”的谣言扩散,合规商家需花大量精力自证清白,增加运营成本。
根据女子自述,经营这款旗袍的商家“失联”了。有没有一种可能,之前也有类似的举报,而接连不断的举报,最终让这个商家退出了。
当然,对此瑟瑟发抖的不仅是这个商家,而是整个旗袍行业。如果有人觉得某款旗袍颜色太“暗淡”是丧服,又有人因领口太高说是囚衣,不就意味着相关的商家、厂家,都要为此丢掉饭碗么。
一个举报网帖,打掉一个行业。这种低认知正在演变成“滥用举报”的工具,目之所及,这两年,教育、文化、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充斥着举报。而举报的背后,就是低认知人群的共同“画像”,“认知闭合需求”高于“认知探索需求”。害怕面对“不确定”,于是用“简单归因”替代“复杂思考”;也拒绝“深度验证”,因为“动脑太累”;反而沉迷“道德优越感”,享受“我是为你好”的自我感动。
更危险的是,这些人的声音往往被放大。平台为了流量,媒体为了热度,把他们的表演当新闻。一次低认知的发帖,能引来百万转发,变成“全民警惕”。而真正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久而久之,社会风气被扭曲,人人自危,不敢创新,不敢表达。最后,我们活在一个由最低认知水平决定的公共空间里。
一个社会的公共认知水平,往往不由最聪明的人决定,而由最喧嚣的人拉低。因为,社会的理性程度,从来不是由"高认知者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理性声音的传播效率"决定的。
而在当下的网络环境,高认知人群的理性优势,在低认知群体的情绪攻势面前,反而成为"弱点"。
首先,理性回应有"时差劣势"。低认知群体的情绪表达是"即时性"的:一条谣言从产生到传播,可能只需要5分钟;而高认知者需要查证信息、整理逻辑、组织语言,往往需要半小时甚至更久。当理性声音姗姗来迟,情绪已经发酵成"群体记忆"。
其二,理性表达的"传播损耗"。低认知群体的语言是"情绪化"的:"家人们谁懂啊""太气了"等口语化表达,用"跪求""必须"等强烈祈使句,天然符合社交媒体的"亲民"调性。
而高认知者的表达往往是"学术化"的。
假设,我这篇文章,用的是"根据《自然》杂志研究""实验数据显示"等专业术语,用"可能性""相关性"等谨慎措辞,来论证低认知人群存在的问题,那么,在追求严谨的同时,也必然拉大了与普通用户的距离,评论区肯定是"看不懂""太装了"的留言。
其三,当下的网络有三厌:厌小(熊孩子)、厌老、厌“公知”。低认知群体擅长用"道德大棒"攻击:"你懂这么多,为什么不帮普通人说话?""专家就知道说漂亮话,根本不管民生!"
假设你是一个高认知者,你该怎么办:坚持理性表达,被指责"脱离大众";若妥协迎合情绪,则违背专业底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洞穴寓言”:洞中囚徒将影子误认为真实,而走出洞穴需要勇气与智慧。令人吊诡的是,网络技术在不断升级,信息呈现方式日益多元,但网中人却陷入洞穴之中。
社会的理性,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认知保卫战",但保卫战不可能由一小撮高认知者扛起。
平台需要调整算法推荐机制,降低情绪化内容的流量权重,平台舍得么?
教育系统要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让更多人学会"先查证,再发言",但这恰恰与目前的教育逻辑是相反的。
认知之战,其实也就是事实之战,问题是,谁在掌握当下的事实解释权?或者说,我们为什么拱手让事实解释权让给了把旗袍当寿衣的低认知人群?
当我们任由这种低认知者的举报泛滥,那些本来处于认知中间层的人,可能就会逐渐摇摆,最终变成他们的一员,先摧毁我们的理性,然后是教育、文化、经济……直到整个世界变成废墟一片。
一个社会,如果任由低认知人群滥用举报,那离野蛮就不远了。我们该警惕的,不是一件旗袍,而是那种用无知丈量世界、用情绪审判他人的思维方式。它比八颗扣子可怕得多。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公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作者简介
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