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宁夏!
随着“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总数居全球第二。
![]()
每一处“世界遗产”的背后,都是数十年、甚至几代人呕心沥血的付出,是一场场跨越语言、文化、制度的国际“大考”。
从发现到研究,从保护到阐释,再到走向世界的漫漫申遗路,蕴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最高智慧与审美的瑰宝,其普世价值究竟何在?
今天阿信要为大家介绍的《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领衔,共13位文化遗产专家联袂巨献,带大家穿透时空,亲历申遗现场,读懂中华文明震撼世界的独特魅力。
![]()
![]()
什么是世界遗产?如何成为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的全球性价值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的窗口。
世界遗产的概念源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响应联合国的号召,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该公约要求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收录那些具有显著全球价值的遗产。
世界遗产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球性的视野。这些遗产超越了国界与领土的限制,被视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它构建了一个基于人类共同生活、共享共有资源的全球共同体理念。
从《世界遗产公约》的视角出发,遗产被划分为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大类。文化遗产包括纪念物、建筑群及场所,它们需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展现出突出的世界性价值。
![]()
自然遗产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天然名胜或自然区域。
关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共有十条,其中前六条针对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条标准强调遗产是否代表了人类天才的创造性杰作,这是对文化遗产艺术性和独创性的高度认可。
第二条标准则关注遗产是否能在特定时期或文化区域内反映人类价值观的交流,这种交流在建筑、规划、景观等方面得以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条标准考量遗产是否能作为已消逝或仍延续的文明、文化传统的独特或重要见证,强调了遗产在时间轴上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第四条标准指出遗产需为某一类型建筑、城镇规划或景观的杰出范例,能够反映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凸显了遗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五条标准针对传统人类居住地、聚落或土地使用方式的杰出范例,要求能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及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实践。
第六条标准关联遗产与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之间的直接和有形联系,体现了遗产在文化传承与表达中的核心作用。
![]()
接下来的四条标准则侧重于自然遗产的评估。
第七条标准判断遗产是否为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强调自然遗产的独特美学价值。
第八条标准考察遗产是否展现了地球演化史的重要阶段,突出了自然遗产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意义。
第九条标准关注遗产在陆地、淡水、海岸等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如我国已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黄渤海滩涂地区,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即体现了此标准的重要性。
第十条标准则要求遗产反映生物多样性,且保护状况良好,原址保护是核心要求,强调了自然遗产生态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的重要性。
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需至少符合上述十条标准中的一条,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良好保护状况这三个基本要求。
真实性要求遗产为历史遗存的原貌,而非现代复制品;完整性则涵盖遗产价值的全面体现,历史演变过程的完整记录,以及遗产范围的广度足以抵御外界负面影响;良好保护状况则是遗产持续存在并发挥其价值的必要条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评选的基石。
![]()
精选11处中华瑰宝,解读全球价值
长城、乐山大佛、庐山、苏州园林、鼓浪屿、良渚古城……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除了景区门口“世界遗产”的标志,你是真的看懂了它的价值还是仅仅到此一游?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绝非简单的景点罗列,它是一部由文化遗产专家执笔的“深度文化导览手册”。
以庐山为例,它是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文化景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多样性”。
![]()
五老峰 陈凯 摄
庐山文化景观的形成源自千年来山水审美的演进。由于庐山远离政治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时局动荡,士族大家纷纷南渡。政治波动激发了文人的思考与觉醒,智慧与思辨的火花飞溅。儒释道三家在庐山和谐共生,寺院道观依山而建,孕育了庐山独特的文化景观。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登临庐山的多处道路得到开辟。大量文人墨客在此汇聚,通过山居、游历、文学创作等形式,将庐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李白千古传诵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
李白吟诵的黄岩瀑布 陈凯 摄
庐山文化景观的形成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潮在庐山的交流碰撞息息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即包括儒释道在庐山的兴盛,以及近现代西方文化涌入的四个时间“节点”为代表。
以时间为序分别有西麓东林寺、南麓简寂观、东麓白鹿洞书院、山顶牯岭别墅群四个代表性区域。
它们见证了历史与文化在庐山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展示了自晋代至 20 世纪上半叶的文化演变,还与中国历史上文化突变与交融的重要趋势相呼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缩影,并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书精心挑选的11处世界文化遗产,跨越5000年历史长河,纵横大半个中国疆域,其中有建筑奇迹、宗教艺术、水利工程、江南园林、千年古城、绝壁岩画、多元海岛、高原茶山……丰富的遗产地类型构成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绚丽画卷。
![]()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目录
书中,文化遗产专家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揭示这些遗产震撼世界的核心价值。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亭台楼阁的精致,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人居环境。
鼓浪屿:超越美丽海岛和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表象,它生动展示了19—20世纪中外文化在建筑、社区治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碰撞、融合与创新,是全球近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珍贵课堂。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悬崖峭壁上的赭红色画卷,生动“复活”了古骆越人的祭祀场景、社会生活、宇宙观和顽强生命力,是早期人类精神世界与艺术表达的非凡见证。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云雾缭绕的千年古茶林,完美诠释了“林下茶”种植传统所蕴含的深刻生态智慧——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如何与自然达成精妙的动态平衡,创造出可持续千年的农业奇迹。
![]()
景迈大寨 陈凯 摄
北京中轴线:这条贯穿古都的脊梁,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恢弘故事。严整有序的空间布局、礼乐交融的秩序理念,不仅关乎过去,更深刻影响着现代北京的城市肌理与精神气质,是古今交融的活态文明标本。
专家们的深度阐释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遗产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它们是人类创造力、适应力、精神追求和文明多样性的杰出代表。
![]()
12位专家揭开申遗的“幕后故事”
每一处世界遗产的背后,都藏着一群人的坚守。《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邀请了12位文化遗产专家(包括一线申遗撰稿人、申遗团队专家和遗产地管理者等),讲述申遗和保护工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有着足以打动人心的执着与温情。
![]()
作者阵容
长城是首批入选世界遗产的的项目之一。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国际上交流很少。
1984 年,“长城篇”作者董耀会先生的导师,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在交流中,有人提出:中国有那么多文化遗产,应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回国后,侯仁之与生物学家阳含熙、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联名向全国政协递交了提案。议案获得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1985年12月,中国被批准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中国首批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拉开序幕。
![]()
提案图
如今大家可能觉得长城作为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申遗之路并不轻松。最初的时候还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申遗,难道不申遗长城就不伟大了吗?
为此,相关部门做了大量解释工作,才使得长城被确定列入我国首批申遗清单中。而长城范围太广,分布在大半个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因此申遗材料的撰写也花费了大量精力。
要不要申遗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1996年,仍有学者认为殷墟申遗“意义不大”。
从1998年学界开始关注申遗到2006年申遗成功,经历了价值梳理、拆迁整治保护遗址整体风貌、采用“大地博物馆”的创新展示形式、将司母戊鼎从北京迎回安阳“省亲”、世遗专家评估等历程,每一项世界遗产的诞生,背后都有无数人的付出与牺牲。
![]()
殷墟宗庙宫殿区远景 李自省 摄
殷墟申遗的速度可谓很快,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申遗工作始于2003年,申遗成功则在2016年。
花山岩画于2004年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后来因为目录重设、申报对象讨论调整等原因,2012年才再次列入预备名单。
颇具戏剧性意味的是,2016年7月15日,第四十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幕,“花山岩画篇”的作者朱秋平老师在现场见证了申遗成功的一刻,当晚11 时许,土耳其发生了军事政变,中国代表团下榻宾馆前的大街上一片混乱。直到土耳其政府控制了局势,中国申遗代表团才分批回国。
![]()
花山申遗成功 朱秋平 供图
这样极端的突发情况在申遗过程中不多见,但天灾也考验着申遗团队。
2017年申遗成功的鼓浪屿,在前一年国际专家现场考察期间遭遇了超强台风莫兰蒂的袭击。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帮助遗产地社区群体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使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与社区个体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随着数年来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地方政府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在应对台风灾害过程中,大量的社区居民志愿者、驻岛部队官兵、其他驻岛机构的工作人员、商家店主等在第一时间加入救援,为鼓浪屿灾后社会生活和景区功能的迅速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为申遗留下了温暖的故事,也印证了世遗专家的评价“全球公民精神的重要课堂”。
![]()
台风后,倒伏的树木通过艺术装置的形式留在原位,向公众继续传递故事 郭语涵 摄
读完这本书,大家或许会了解到申遗是一个技术活,对标的是国际游戏规则,考验的是情商、智商、智慧和策略,中间充满路径、技术的选择,更可以了解到申遗背后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与动人故事。
![]()
献给中国申遗40周年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本书以申遗成功时间排序,采用大气典雅的16开精装,颇具收藏价值。
书中包括遗产构成要素解析图、全景图、特写图、遗址复原图、申遗现场图等250余张,全彩呈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和申遗成功的荣耀瞬间。
同时特别设计超1米巨幅拉页,完整收录中国全部60项世界遗产(含最新列入的西夏陵)的精美图文介绍,展开即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遗产地图长卷!
![]()
收录60项世界遗产的拉页
本书更是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的推荐。世界遗产的评定,绕不开一个关键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官方专业咨询机构,ICOMOS负责对所有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其意见至关重要。
本书的推荐专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不仅是殷墟申遗的促成者和亲历者,还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评估并促成了伊朗苏萨、印度那烂陀寺等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他在推荐中写道:
“从殷墟甲骨灼烧的裂纹,到景迈山茶林蒸腾的晨雾,中华文明的基因,一直在遗产中‘活着’。
这部著作,记录了中国人热爱遗产、尊重遗产、保护遗产和应用遗产的过程。中国遗产不只是‘曾经的辉煌’,更是照耀世界的‘文明坐标’。”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今天,认识、理解并珍视我们自己的世界遗产,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从5000年前的良渚到近代的鼓浪屿,从西部高原到东海之滨,千山万水间,镌刻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将带我们亲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见证中国为守护人类共同瑰宝所付出的智慧与汗水。
![]()
-End-
2025.8.26
编辑:孙小悠 | 审核:闪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