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家彬
一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搜得杜聪、陈雷激、马友友三位大师协力的《二泉映月》视频,聆听多遍,回味无穷。杜聪悠远恬静的洞箫,把人带入月夜幽静旷逸的意境;陈雷激清丽缥缈的古琴,勾勒出高山流水的背景;马友友用大提琴取代了低音二胡,时而激昂时而深沉,似乎听到阿炳向明月倾诉心声。
![]()
杜聪是中国吹管乐坛上的杰出音乐家,作品有《沉思》《月夜》等;陈雷激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古琴《太古遗音》一曲闻名;国人熟知马友友,则是他为电影《藏龙卧虎》低沉婉转的配音,他祖籍浙江鄞县,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有研究。大师们的演奏,一改以往一些作品偏重哀怨的倾向,增加了对山水泉月的描写,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时叹时思,怨而不伤,结尾可以听出阿炳超越困苦,进入了人月合一的化境。萧声琴韵,大师们的合作别开生面,给人以音乐美感,也给人以启迪——如何从古典与现代、艺术与人文相结合的高度来理解一个音乐作品。
华彦钧的二胡《二泉映月》,1950年经音乐家杨荫浏抢救录音,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呂骥“慧耳识宝”,得以传播全国乃至世界。1959年《二泉映月》唱片选作国庆十周年国礼分送外宾;1963年闵惠芬老师凭是曲获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1973年李德伦建议吴祖强将该曲改编为弦乐合奏曲,并为来访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演奏;1979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姜建华独奏,肃然起敬,认为该曲应“正坐”着听(日本“跪坐“为正),将此曲作为他执棒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美巡演的曲目;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11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1989年中央音乐学院王国潼教授《二泉映月》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首届金唱片奖;1993年乐曲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1997年该曲入选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8年二胡名家宋飞首次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2007年10月入选太空播放音乐,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升空;2008年民族器乐演奏家邓建栋再度奏响奥地利。乐曲先后被改编为弦乐合奏曲、民族管弦乐、钢琴曲等。据林琳统计,1997年至2013年,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北美中乐团等9个外国乐团和4位国际著名指挥演奏(指挥)了此曲;1997年至2019年,20个中国乐团32次在国外演奏了此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朱昌耀、彭家鹏率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欧洲9国13城巡演。2020年香港中乐团欧洲巡演暨第二十三届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皇宫演出了二胡合奏《二泉映月》。作为中华音乐的代表作,《二泉映月》获得国内国际普遍赞誉和尊重。
二
随着《二泉映月》名播遐迩,以华彦钧——阿炳为题材的传记、小说、戏曲创作也随之涌现,许多作品在准确表现阿炳音乐艺术同时,也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在网上看到一些“鸳鸯蝴蝶派”网友,兴趣不在音乐艺术,听到“小寡妇”之类素材就血脉贲张,用阿炳晚年的苦难博眼球、赢流量,伤口撒盐。这些负面素材影响了对《二泉映月》的二度创作,一些乐曲直接以“悲凉凄惨”为题,一些释读论文认为《二泉映月》“无泉又无月”,甚至认为是“乞讨音乐”,负面信息甚嚣尘上,讥讽该曲卖惨内容甚至上了某档“益智”栏目。针对此类乱象,音乐评论人周雨思大声呼吁:《二泉映月》不是卖惨!请尊重一下阿炳!阿炳卖艺,有违道教清规,被当家道长斥为“讨饭调头”,不能据此说其乐曲只是说唱音乐。《二泉映月》结构严谨,旋律跌宕起伏,哪里会有这种成章累篇、回旋反复的“乞讨音乐”!《二泉映月》定名时,阿炳说自己是“瞎拉拉”,这只是他的一种谦逊表达方式。《二泉映月》记谱、记弓法、记指法,阿炳拉了三遍无出入,说明此曲有固定乐谱,并非即兴发挥的“随心曲”。
![]()
华彦钧(阿炳)在中国音乐史上与吕文成、刘天华并称“二胡三杰”,加上周少梅、蒋风之、储师竹等人的共同努力,在西风东渐之时,坚守国乐本位,又主动吸收西洋音乐长处,革新胡琴,更换琴弦,改善音色,定制把位,创新演奏方法,使二胡登上了世界音乐殿堂,成为独奏和民族器乐合奏的主奏乐器,同时开启了现代二胡乐曲创作新潮。阿炳自小爱好音乐,12岁的他已能演奏鼓、笛、琵琶、二胡等多种乐器。18岁时精通各种乐器,号称“六场通”,成为无锡道教科仪演奏高手,熟悉道乐曲牌二百多,被誉为“小天师”。除了道曲,阿炳于江南丝竹、昆曲、锡剧音乐、广东音乐无一不学,也无一不精,从中汲取养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民族器乐界少有的“通才”。他结交无锡著名曲社“天韵社”乐手,向南鼓王朱勤甫学习鼓点,与刘天华惺惺相惜,私淑锡剧前辈袁仁仪,为了讨教《三六》一曲,曾三次摸到袁公门上,最远一次一个人从东亭摸到羊尖。天才加上勤奋,成就了阿炳的底气,他深知自己的才华、地位,自视甚高。杨荫浏抢救录音他的乐曲,俗人多会感恩戴德,而他却私下嘀咕为何不请他到中央音乐学院去。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孤独无援是阿炳最伤心处。
阿炳双目失明后,沦落茶馆卖艺,由于道乐不宜用来表演,他便钻研国乐。老报人华钰麟回忆:阿炳在卖艺时随身有一本折子,上面列有各种曲名随客点奏,单子上有国乐《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江南丝竹《三六》《江南好》;广东音乐《小桃红》《昭君怨》《三潭印月》《雨打芭蕉》;曲牌《柳摇金》《柳青娘》;大套琵琶曲目《龙船》《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旱天雷》等等,阿炳统称为“古曲”。
三
同时代许多人听过阿炳演奏古曲,其中有三位文化名人:
一是国学大师冯其庸,1943年到1944年上半年他在无锡工专读书,每次开联欢会,都会请阿炳来拉琴。冯其庸在《风雨平生·求学之路·听阿炳演奏》中回忆道:“每次听他演奏,都会使人流眼泪。”“他还有个特点,《二泉映月》也好,《听松》也好,《昭君出塞》也好,他都说不是他创作的,是古人的。他认为古人的才了不起,明明是自己创作的,他也说是古人的。”“熟悉瞎子阿炳的人,都知道这些曲子,哪怕是古曲的名字,也经他重新改过,不是原来的味道了,有的完全是他自己创作的东西,他也用一个古人的名字”。这是说阿炳乐曲之“古”。
![]()
二是无锡籍著名作家沙陆墟。沙是高产作家,中国作协成员,1938年就发表《岳传新编》,时有“当代小说王”之誉。他家住无锡公花园凤凰厅附近,夜夜苦于如狗吠牛喘的噪音,一天突然听到了雅乐,原来是阿炳在演奏:“忽闻有雅韵,铮铮弄三弦;骤然孤魂泣,声声血泪鹃。”“琴声如流水,淙淙响玉泉;精哉《眉梢月》,听之俗虑蠲;万马奔腾处,为弹《闹龙船》;千军尽辟易,《霸王卸甲》篇;《春雷》轰轰起,憾山复震川。五指序七七(琵琶以七调校七声),我疑是隐贤,不然何高古?”(沙陆墟《街头艺人阿炳》,载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十一日《锡报》,转录于钱铁民《缥缈孤鸿影》)这是说阿炳乐曲之“雅”。
三是无锡梅派票琴王汝霖。无锡很多人知晓王的书画、摄影成就,但他是梅派名票则少为人知。他酷爱梅剧,尤擅京胡,1929年就加入梅派名师杨畹农发起的京剧票房“阳春社”,该社得梅大师青睐并亲自指导,蜚声于时。(杨畹农后由梅大师推荐任教上海戏曲学校,学生有李炳淑、杨春霞等)阳春社每公演,王老师为杨操琴,烘云托月,丝丝入扣,不花不乱,“极遨红花绿叶之妙”,(默斋《听王汝霖京胡歌并序》,载民国三十七年一月二十八日《当代报》。)王老师京胡师法梅兰芳琴师徐兰沅、王少卿,闻说梅大师无锡演出,王少卿偶感风寒,曾由王汝霖代操琴。另有说1958年王少卿去世,梅先生曾下帖请他下海。据辅仁中学朱国政老师回忆,王汝霖老师曾评价过《二泉映月》,说了八个字:“哀而不怨,乐而不淫(过分)”。京胡、京二胡同属胡琴一脉,这是行家里手对阿炳的赞评,这里说的是阿炳乐曲之“和”。
四
“古”“雅”“和”,说明阿炳乐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他创作的《二泉映月》吸收了古乐、道乐、戏曲音乐精华。
![]()
有人说“刘天华是文人音乐,阿炳是民间音乐”,恐有失偏颇。文人音乐不能望文生义为“文人”创作的音乐,而是符合古代士人审美观的音乐艺术。古代参与音乐创作的许多是淹滞科场的士人或折戟官场的闲居官员,这一群体的审美不同于在籍官员,又保留了文人徽记:一是接受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寄情山水,以林泉为乐,往往自称山人;二是重意象、意境,因象生意,得意忘象,感物而动,情形于声;三是创作手法不离文人习气,讲求起承转合、比兴、对偶,注重音律气韵。中国十大古曲都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每曲都有意象性的标题,较多的是月意象,例《梅花三弄》之“溪山夜月”,《夕阳箫鼓》之“月上东山”,《阳春白雪》之“一轮明月”等。有的曲名就是意象,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参见陈楠楠著、金开诚主编《中国十大古曲》)。
《二泉映月》参照《三潭印月》立名,说明阿炳心目中是有泉月意象的。全曲符合“起承转合”架构,除去序曲和尾声,五大段(乐章)每段都有上下句,中间都有转折句,五段逐段加花变奏,主题逐步提升,首句(起句)音程下行,末句(合句)音程上行,乐句首尾呼应,反映阿炳思想升华。音乐行家从《二泉映月》中听到了第一、第二主题,注意到分部曲式结构,听到回旋曲式的递进,而意境,则被理解为“类型性的情感”。情景交融是《二泉映月》的特色,阿炳把自己遭际坎坷和不屈态度,融入了月下空幽旷逸的意境,夹叙夹议,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他的叹息,更多的是他对光明的憧憬,对苍天的发问,对人生的感悟。总之,这是一首依中西乐理都称得上珍品,无论是艺术还是哲理,都能启迪心灵的佳作。
五
华彦钧不是文人,但作品富有艺术思想,这既与其道教文化修养相关,又与无锡的艺术思想“大文化”有关。
![]()
诗、画、园林与音乐,艺术思想有相通之处,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随于诗”,“园林是具象化的画”;又说“诗中有乐、乐中有诗”,“音乐是流动的诗”。
古代无锡的诗人、画家、造园家有许多是才华多元,艺术思想交汇融合,形成无锡艺术家追求自然、重尚意境的特有品格。东晋画家顾恺之首创“形神论”,追求“神似”,人称才、画、痴“三绝”,又有“山水画祖”之名;元代倪云林“寄兴山水”,画风恬淡脱俗,“逸笔草草”,不仅诗书画称绝,还擅长园林设计,他的“九狮图”是苏州狮子林和无锡寄畅园假山的蓝本。明代中期民间造园风起,惠山之邹园(愚公谷)、秦园(寄畅园)成为山水园林的典范。愚公谷主人邹迪光“工诗文,善绘山水,作品脱尽时俗“,有园林专著《愚公谷乘》,认为”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后人评愚公谷“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气象与一些矫揉造作的园林自是不同。寄畅园之名,取自王羲之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园内景点创意多得自诗句典故。因爱其古幽质朴,康熙六次南巡都驾临寄畅园,先后题词“品泉”“松风水月”“山色溪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无锡艺术思想在这里交融,二泉景区的景物、情景、意境为阿炳提供创作灵感,阿炳则用弓弦描绘了月夜二泉山水的美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山水有清音”,二泉自古就吸引音乐艺术家。明清的曲家在邹园、秦园拍曲和度曲(作曲),“魏良辅立崑之宗”,“无锡宗魏而艳新声。”(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三〈曲派〉)“世谓度曲之工始于玉峰(昆山),盛于梁溪。”(黄卬《锡金识小录》卷八)“歌喉乍转,累累如贯珠,行云不流,万籁俱寂。”(莆田余怀淡心《曼翁文集·寄畅园闻歌记》)除了昆曲“水磨腔”,魏良辅还改良了戏班乐器配器,对弦索类的乐器进行了改造,出现了专门用于昆腔伴奏的曲弦和“只有两弦的提琴”。(叶朗顾春芳主编《昆曲之美》,参见沈宠绥《弦索辨讹》)这抑或是二胡的前身,二胡与山水结缘,这是先声。
用二胡摹写山水的不仅是阿炳,吕文成就有《三潭印月》,但意境绝然不同,音乐风格迥异。《三潭印月》描绘的是西湖三潭印月景点,风清气和,浮光跃金,移步换月(据说在此可见到众多个月影),心旷神怡,乐曲轻灵明快。《二泉映月》描绘的是二泉景区,明月清泉,苍松蔽天,移步换影,廖廓孤寂,乐曲有“淡淡的忧愁”(二胡大师张锐语)。理解《二泉映月》要避免两个倾向,不能一说有月,就理解为云淡风轻;一说无月,就悲天跄地。《二泉映月》有写景,写景是为抒情比兴铺垫,目的是借景抒情。
六
释读一部乐曲,一是形象,二是旋律。《二泉映月》二次创作,往往苦于缺乏意象支撑,有的作品干脆删去第三第四段,以免给人以冗长重复的印象。有人认为,要月亮照进二泉井才算“有月”,那恐怕很难。愚公谷的荷軒和寄畅园的锦汇漪都是二泉支脉,是静夜欣赏明月的两大水面。如果扩大到二泉景区,泉月意象还是比较多的,例如:
![]()
松下步月——道士月夜有步月修炼科目,阿炳自幼与父亲一起在惠山步月,留下美好的回忆;
月照林泉——阿炳目蒙耳聪,寄畅园八音涧淙淙水声,到阿炳耳中是“宫商角徵羽”的乐声;
松风水月——先月榭、荷軒月色得水,松风乍起,激起层层漪涟,激起阿炳联想;
浮云遮月——景晦林暗,树影幢幢,月光被乌云遮蔽,阿炳倾诉人生的苦难和不平。
西山月隐——月色难久,阿炳衷肠未诉,月亮却先行离去,欲问苍天,谁是知音?
游仙月宫——成败得失,万事古难全;气聚气散,万物终归自然,惟光明永恒。万物归一,阿炳思维超越了苦难,也超越了生死,心情归于释然,神思遨游月宫。
释读《二泉映月》,还要深度分析其旋律。乐曲的序句,有人释读为“一声长叹”,这值得商榷。“文似看山不喜平”,乐曲也一样,过于直白不是艺术。序句就如一首长诗的首句,既要点明场景时空,又要为后文留下发挥余地。细品序句,似乎并未有叹息之意,释读为“明月照林泉”较好。乐曲主旋律“鱼咬尾”,但上跳八度,反复出现六次,这是品读的难点,是叹息,还是倾诉,值得分析。借用评价诗品的一些观点,“兴观群怨”,作品可以有怨声,但喋喋不休地抱怨,那就成了“怨妇之声”,所以钟嵘《诗品》以“雅怨”为上品。私以为,主旋律是颂扬明月,向往光明。心地光明,使阿炳热爱音乐,坚守正义,在艰难困苦中,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综上所述,《二泉映月》是有泉有月,意境深邃。分歧不在于有月无月,而在于有意无意——能不能接受中国文化的意象意境美学范式。当然,有些人是从根本上看不起国乐,看不起二胡,即使是国乐内部,也有人以琴瑟琵琶萧管为雅。二胡地位的上升始于民国时期的新国乐,始于华彦钧、刘天华等多人的共同努力,用西洋的科学方法,创新了民族性音乐。今天,当二胡被世界乐坛认可的时候,不能忘了阿炳等人的贡献。
![]()
讨论《二泉映月》,视野是否还该拓宽些。中西文化交流,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美国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作者将音乐艺术置于“大文化”背景中,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的历史进程。中国是文明古国,音乐艺术是中华大文化的的一部分,《二泉映月》又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作,挖掘乐曲的中华文化含量就显得十分必要。无锡从“民乐之城”走向 “爱乐之城”,要提高音乐艺术的格调,从音乐美学、音乐史学、律学等多方面入手,取得中西对话的话语权;更要普及音乐通识教育,提高干部和市民的音乐欣赏能力。继志述事,是对阿炳的最大尊重!
原无锡市作协秘书长许墨林在世时,曾说近年阿炳研究多关注生活细节,却忽略了对阿炳艺术成就的挖掘,对此风表示担忧。据此我“跨界飞行”写了是文,希望以此告慰墨林先生。
作者简介
蔡家彬,地方文史爱好者,曾任无锡市十一届政协研究室主任。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