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成长的荆棘山岗,
走过人生的湍急峡湾,
我们像一根唱针被放到唱片上独自吟唱,
内心忐忑而茫然。
此时,一只头雁破开的气流,
将为随后起飞者带来幸运的托举,
女性书写计划的意义便在于此。
《瑞丽伊人风尚》
邀请100位各领域的优秀女性,
讲述阅读给她们带来的人生智慧,
并认真书写她们各自精彩的心路旅程,
分享愧悔与骄傲、思考与取舍,
以及向内探索的丰硕收获。
那是一场为了归来的出走,
姜建华将中国二胡的那一缕倔强精魂,
带到历史与未来之间,黄昏与黎明之间。
听过她演奏的观众无不被她的音乐中
无所不在的吟唱感深深触动。
在恢宏的声部中,它在倾诉,
在回想,在叹息,在发出“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的生命宣言。
那是一个赤子的能量在弓弦之上绽放。
![]()
上衣、长裤 均为 ISSEY MIYAKE Morse Code
风铃耳环 Les Mote
![]()
姜建华
著名二胡演奏家
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
锆石复古纹理耳环 ST DORE
我想让二胡“唱出来”
姜建华出生于上海的音乐世家,爸妈、舅舅、姨妈都是演奏家,二胡、板胡、高胡、京胡信手拈来。小时候,这些胡的声音就像家里人开口歌唱,长辈在家中练习二胡曲目时,那些旋律会在她的脑海里反复吟唱,搞得心痒不已,她便向父亲要了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 10岁那年,舅舅成为姜建华的二胡老师。姜建华上手很快,没多久在聚会时,长辈与表哥们依次唱淮剧、京剧、沪剧,她就能给他们伴奏。“二胡是用丹田之气唱出来的”,这种演奏意识也可能从此时就已生发了。虽然弦乐都是用弓拉,但二胡没有指板,弦下是空的,通过揉弦轻重和弓速变换,就好像能拉出自己唱不出的心声。与乐团合作时,壮大二胡这个乐器的音量与饱满的情感特别重要。二胡本身没有小提琴那么大的音量,而且多数演奏场所,不会给二胡演奏家配麦克风,因此,姜建华必须拿出身体的所有能量,去用二胡的弓弦“唱出”高音,进而与乐队取得平衡。让大家听到二胡“强大的歌唱性”,二胡的情感表达力也会上一个台阶。二胡会“唱”了,且华美度惊人。这也让姜建华有了自信。她开始创造性地将二胡的演奏运用在西方的歌剧中。“凡是运用到二胡的曲目,我就先用肉嗓唱一遍,把丹田之气升降位置搞清楚,再用二胡的弓弦来‘唱’,这就让长音的情感力量,变得更饱满。”而这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很快形成了姜建华的个人特质,也铸就了她与一流乐团、作曲家、指挥家们的长久合作。
为了让二胡“唱得好”,姜建华养成的习惯是在重要演出之前不参加任何社交,甚至不跟任何人说话。她的合作者都说她“上台前一脸肃穆,十分怕人”。 对此,姜建华自有她的独到见解:“这种闭关状态是在‘蓄气’,可以把我最好的身体状态与能量带到舞台上。”在演出中,她实为用气在演奏,不断地去找寻二胡和身体融为一体的感觉,为二胡音乐创造出别样的空间想象力,“就像歌剧女高音和男高音,用声音在剧场创造出的辉煌绚烂的‘穹顶’之感。”她想让独属于二胡的感染力,同样能击中听者的情绪。
与世界对话的弦上歌者
1978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中国时,一位17岁少女演奏的《二泉映月》让他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拥抱了这位年轻的演奏者,握住她的手问道:“你这么小的年纪,为什么能演奏到如此深沉,让我感受到肝肠寸断般的情绪?”她就是姜建华,当时还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这次相遇成为她国际艺术生涯的起点。小泽征尔对姜建华演奏的深刻印象,促使他于1980年邀请她赴美国参加坦格伍德音乐节。年仅18岁的姜建华以独奏家身份与小泽征尔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呈现了二胡与乐队作品《江河水》以及《翻身的日子》。这次成功开启了她与国际一流乐团合作的序幕,随后数十年里,她的足迹遍及亚、欧、美、非、大洋五大洲,与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米兰室内乐团、NHK交响乐团等30多个世界顶尖乐团合作。
1986年,在日本三得利音乐厅落成典礼上,姜建华与小泽征尔指挥的新日本爱乐乐团合作,首演了日本作曲家安生庆的二胡协奏曲《风影》。三年后,在指挥大师卡拉扬的邀请下,她再次与小泽征尔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这首作品。1988年,姜建华参与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为电影《末代皇帝》担任二胡独奏。这部电影配乐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在录音棚里,坂本龙一拿出多份不同的谱纸,让姜建华与伙伴现场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姜建华不断冒出新灵感,她直言不讳地建议在原谱中加入一些打音与滑音,让坂本龙一欣喜不已。由于这部电影的影响,日本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二胡。年轻观众特意穿上旗袍来听演奏会,来自中国民乐的震撼使当时的日本兴起了体验中国文化的热潮。
在国外的演出,需要姜建华做一个光芒互照的合奏者。这里面的磨合与跨越,除了要“把根扎牢”,完美继承二胡特有的传统民族音色之外,还需要去感受西洋乐的揉弦方式、音律和音节与二胡有哪些不一样。这种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二胡与乐队在各说各调”的问题。在小泽征尔邀请她一同演奏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罗·萨拉萨蒂的代表作《流浪者之歌》时,她不仅创造性地用两把二胡代替小提琴演出,而且大胆提出在某些段落要延长一点,方便二胡把“高音唱得更动人”。于是,在哀婉慢板、沉郁极缓板与急速快板出现时,小泽征尔控制着整个乐队,为姜建华的二胡让出表现空间。从那以后,二胡仿佛被给予了丰富的色彩与情感的余韵。她的路也越走越宽了。
![]()
![]()
姜建华与中央音乐学院乐队演出
![]()
1980年,姜建华赴美国参加坦格伍德音乐节
![]()
与小泽征尔指挥的新日本爱乐乐团合作
![]()
![]()
左 1978年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
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
右 2002年与坂本龙一。
![]()
![]()
左 1986年与小泽征尔合作演出。
右 18岁的姜建华与卡拉扬。
![]()
姜建华录制第一张唱片《红梅随想曲》时,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她第一次与专业乐团合作。
![]()
连衣裙 ISSEY MIYAKE
锆石复古纹理耳环 ST DORE
弦上归途
2007年,姜建华结束长达21年的旅日生涯,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这些年,她在海外录制了30余张唱片,却始终怀揣着一个心愿:在国内灌录一张完全属于自己音乐理念的专辑。这个愿望在今年终于实现—《弦中炁》的诞生,不仅凝聚了她最得心应手的经典作品,更诠释了她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炁”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先天元气,是人体与自然之间的能量交换。姜建华将其融入二胡演奏中,用弓弦展现“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能量”。这张专辑仿佛是她艺术生涯的一次升华,将技法融于无形,让音乐成为与宇宙对话的媒介。
近年来,姜建华将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国内。她欣喜地发现,不仅是民乐爱好者在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欣赏跨界演奏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年秋天,她参加了2025古建音乐季“问乐辟雍·叙胡琴之音”。在国子监原址演奏时,仿佛回到了艺术的起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让她倍感亲切—当年中央音乐学院将民乐系设在恭王府,她和同学们就住在古建筑中,每日在参天古木的庭院里练习。在古建筑中演奏《空山鸟语》时,二胡模仿的鸟鸣与真实的鸟声相互应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奇妙境界。
对姜建华而言,二胡如同永远支持她的父母,不仅赋予她艺术生命,更给予她无尽的快乐。与琴相伴的时光,就像回到父母膝前般安心。“我的纠结、忐忑、忧伤、欢乐,乃至肃穆的思考,都可以尽情向它倾诉。”说到这里,她的眼中闪着温暖的光,“只有它最懂我,我也最懂二胡。”姜建华拿起二胡,脸上浮现出陶醉的神情。琴声如水般流淌,仿佛能听见深海中鲸的吟唱,又似无数珊瑚触手在欢快摇摆。运弓的那一刻,她跃入了完全自由的艺术世界,所有疲惫都在音乐中消散。秋日的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照亮了一个全新的身体和灵魂。二胡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生命体验。姜建华轻轻抚摸着琴弦,仿佛在抚摸岁月的纹理。对她而言,每一个音符都是与世界的对话,每一次演奏都是心灵的修行。在这条弦上,她将继续用二胡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东方智慧的声音。
监制/陶玲
摄影/纳特
化妆/刘旭
撰文/华明玥
鸣谢/NOTHING DESIGN STUDIO
版式设计/王平
新媒体编辑/Jasmine
新媒体排版/NIM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