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适逢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诞辰340周年,巧合的是,另外两位巴洛克音乐巨匠——亨德尔和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也与巴赫出生于同一年。第七届上海早期音乐节将于11月9日启幕,6场演出聚焦三位艺术家的不朽器乐杰作,展现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发展与艺术成就。
上世纪中叶起,从中世纪到西方音乐“古典时期”之前的“早期音乐”由于学者与演奏家们的重视而走入了现代观众的视野。渐渐地,这阵复古风吹进中国,培养出一批本土早期音乐演奏家与忠实听众。由上海交响乐团创办的上海早期音乐节自2014年起,致力于将国际一流的早期音乐作品与演奏家引介给上海听众,通过富于开创性的策划,呈现世界乐坛复古潮流的前沿风貌。
“巴赫”在德语中意为“小溪”,作家肖复兴2013年发表过一篇题为《小溪巴赫》的散文,其中“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的形容足以表达巴赫作品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也同样适用于概括早期音乐。
正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攻读音乐理论专业博士的陈芸萱非常爱听早期音乐。“古乐让人能在听觉中感到一个来自远处的、慢下来的人类世界。它是轻、透、自然的,从声音组织上看更简单——没有过多的堆叠,结构清晰,可听性强。”
在陈芸萱看来,早期音乐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让听众回到过去,而是“让过去成为我们想象另一种生活节奏、另一种人与世界的关系方式的媒介,打开一个可以暂时安放自我的空间。”
![]()
![]()
音乐会海报
第七届上海早期音乐节以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开篇,这是德国音乐史上最早的大提琴独奏作品,通过多指按弦和各种旋律线的发展,融入了巴洛克音乐中数字低音的构思,在大提琴这种单声部乐器上构造出和声织体与对位织体的效果。
独奏家尤利安·施特克尔曾获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大奖,上演长达三小时的全套“大无”马拉松。作为呼应,音乐节收官演出为巴赫全部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的炫技程度甚至超越了他绝大多数键盘乐器作品。虽然小提琴演奏在近三百年来进展飞快,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音乐对当代演奏家来说仍是技术的试金石。担纲独奏的佐藤俊介曾兼任荷兰巴赫协会的首席小提琴手和音乐总监。
![]()
![]()
音乐会海报
此外,音乐节期间的“巴赫专场”还有指挥家、羽管键琴演奏家阿波·海基宁带领的赫尔辛基巴洛克乐团,与跻身当今巴洛克乐坛最具影响力小提琴家之列的莱拉·沙耶格共同呈现的《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等知名经典。两位艺术家也将携手演绎“1685届”三人组——巴赫、亨德尔及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多部代表性作品,为三位早期音乐巨擘庆祝340岁生日。
今年上海早期音乐节的节目单上,还出现了一样引人瞩目的“小众乐器”——竖笛。它在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盛行于欧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较小的音量),竖笛在古典与浪漫时期逐渐落寞。随着20世纪“历史知情演奏”的兴起,这件乐器才得以在专业音乐家中重获一席之地。音乐会邀请的演奏家莫里斯·施特格被誉为“竖笛界的帕格尼尼”“竖笛魔术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
![]()
音乐会海报
![]()
“杰苏阿尔多六人团”寄来的明信片
在演艺市场繁荣的上海,早期音乐演出并不算稀有,这片文化养分充沛的土壤,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早期音乐的固定观众。有观众说:“我是来了上海之后,听了许多羽管键琴现场入了‘古乐’的坑。”快节奏的国际化都市里,仍有一群人有耐心屏住呼吸,聆听一段穿越数百年而来的声音。
今年上半年,上海交响乐团的工作人员收到一张明信片,来自去年到访上海早期音乐节的英国声乐组合“杰苏阿尔多六人团”。信中写道:“感谢邀请我们献演上海早期音乐节,很高兴去上海并受到了你们的温暖招待。为你们而唱的歌曲对我们有着特别的意义,能与如此好的观众们分享这一切,无比值得纪念。期待下次再见,保持联络!”
原标题:《第七届上海早期音乐节来了!聆听巴赫与他的时代》
栏目主编:张熠 图片来源: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