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1月9日报道: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音乐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方式,正逐渐被科学界认可,并在情绪调节与心理疏导中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进博会期间,在“健康上海进博会演播厅”中,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海派跨界艺术领军人物马晓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展开了一场以“弦动心声,医艺融合”为主题的对话,共同探讨音乐与医学如何跨界协同,共建健康新生态。
![]()
马晓辉从海派文化与世界音乐融合的视角,阐释了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疗愈潜力。她指出,二胡作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能够通过音律与人体气血共振,实现“调身、调息、调心”的效果。乔颖则从精神医学角度,解析音乐对大脑功能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拓展了健康概念,使其涵盖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的“全人福祉”。
马晓辉认为,音乐是语言尽头的情感延续,二胡以其独特的语气感和情感代入能力,成为有效的疗愈媒介。她将多年凝练的“二胡音乐疗愈理念”引入医疗场景,推动非药物干预实践。音乐不仅激发积极情绪、减轻焦虑,更能促进医患间的情感共鸣与自我修复,延伸了医疗中的人文关怀。目前,马晓辉正创作分类音乐作品,如以季节、情绪为主题,供不同人群选用,并倡议在医院等场所设置音乐疗愈空间,利用碎片时间为公众提供疗愈机会。她强调,音乐能够引导人们沉浸于美、感受生命,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
乔颖指出,音乐不仅是情绪宣泄的出口,也是促进群体交流的桥梁。音乐治疗具有临床实证支持,在抑郁、焦虑、创伤及自闭症等干预中效果显著。例如,音乐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舒缓节奏可降低生理压力指标,结构化音乐活动则能帮助患者重建安全感与社交动机。
两位专家建议将音乐聆听融入日常生活,每天花5至15分钟,根据不同时段和情绪需求选择音乐类型:早晨可选《万马奔腾》等明快曲目唤醒身心;压力大时以《良宵》等缓慢纯音乐放松;晚间则可借助怀旧金曲调整状态。乔颖特别为职场人定制“音乐处方”,指出早晨宜用活力旋律配合光照,以迅速激活身心。
此次对话展现了医学与艺术交融所带来的可能性——一个更具温度、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健康生态正在形成。音乐疗愈既可用于专业临床干预,也可作为日常自我调节工具,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可执行的身心管理方案。
“美丽人生从心开始,也从美妙的音乐开始。”乔颖以此作结,点出音乐在推动全民健康中的深远意义。随着医学与艺术不断融合,健康管理正以更贴近人性的方式,融入每一个日常瞬间。
作为首个设立在进博会的大型健康直播节目,“健康上海演播厅”再度开播,带来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的直播盛宴,围绕医疗健康的创新融合和大众的健康需求,共话健康。“演播厅”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主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