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于海波:用瓷器传承文明,色彩诉说文化故事

0
分享至

在当代艺术与文物研究的交叉领域,于海波始终扮演着 “双向行者” 的角色 —— 他左手执画笔,以油彩与大漆重构传统美学;右手抚瓷片,从千年古瓷中打捞文明记忆。三十余载光阴里,这位从黑龙江乡村走出的艺术家,将对土地的深情、对历史的敬畏熔铸于创作与研究,在破坏与重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开辟了独特路径。寒夜灯痕:黑土地上的艺术萌芽1973 年隆冬,讷河乡村的凛冽寒风中,一盏煤油灯的昏黄光晕,成了于海波艺术人生的起点。彼时,黑土地的厚重与乡村生活的鲜活,是他最直观的创作源泉:屋檐下啄食的麻雀、田埂间轰鸣的拖拉机,都被他用捡来的粉笔头定格在土墙之上;作业本背面、商品包装纸,成了承载梦想的 “画布”。1989 年的一次县城书店之旅,彻底改写了他的艺术轨迹。一本世界名画画册中,伦勃朗《夜巡》里明暗交错的光影,如惊雷般击中了少年的心 —— 他第一次意识到,油画竟能如此细腻地捕捉生命的张力。为凑齐绘画材料的费用,他利用课余时间穿梭于县城街巷,画广告牌、写宣传语,将微薄酬劳一点点换成颜料与画布,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为他日后的求学之路埋下伏笔。1992 年,于海波以全镇首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身份,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四年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绘画体系的养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则,到印象派的色彩表达,再到各艺术流派的演变脉络,他不仅在技法上深耕,更在思考中沉淀。深夜的画室里,常有他伏案创作的身影,直到保安关灯催促才离去;回到寝室,他仍抱着速写本琢磨构图,常因沉浸创作而忘却昼夜。这份执着终有回响:1995 年,油画《合声》入选黑龙江省美术作品展并斩获银奖。作品中,饱满的谷穗与农民黝黑的面庞相映,西方写实技法与东北民俗元素浑然一体,尽显黑土地的生命力量;同年,《心声》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让他首次站上全国性艺术舞台。“那次参展让我明白,艺术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回应。” 于海波的这番感悟,成为他此后创作的核心准则。京城破壁: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美学重构2000 年秋,于海波背着行囊北上京城,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初到 798 艺术区时,工厂废墟的斑驳标语与先锋艺术装置的强烈反差,彻底颠覆了他对艺术的固有认知 ——“像突然推开了一扇新窗,原来艺术可以突破画布的边界,与时代、与记忆对话。”此后的北京岁月,他成了美术馆、画廊、书店的 “常客”:白天聆听名师授课,梳理艺术理论脉络;夜晚泡在展厅,从古典大师的笔触到当代艺术的实验性表达,逐一揣摩;厚重的艺术理论著作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对格林伯格形式主义、丹托艺术终结理论的思考。这种沉浸式学习,为他突破传统油画边界奠定了基础。研究生期间,于海波开始探索 “材料叙事” 的可能性。他频繁出入旧货市场,将老报纸、旧照片、金属零件乃至残破老物件搬上画布,试图用材料的肌理诉说岁月痕迹。2002 年的《城市痕迹》系列,便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作:破碎的纹理与厚重的油彩交织,既隐喻着城市发展中历史记忆的残缺,也暗含着对 “痕迹价值” 的珍视。为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他的背包里始终装着实验材料与速写本,公交车上、博物馆里,只要思绪涌动,便立刻记录;曾为完善《镜子》系列构图,在工作室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待作品完成时,手指已因长时间打磨而僵硬红肿。随着探索的深入,他提出 “创造性破坏” 美学理念 —— 打破传统材料的固有形态,在解构中实现艺术的重生。《还能辨认的佛》系列中,他以火焰灼烧矿料彩绘,用灰烬胶合出残破的佛相,借 “浴火” 意象传递生命轮回的力量;《救赎》系列里,他将搜集的建盏残片与大漆层层叠加,在反复弥合、打磨中,让破碎的瓷片承载 “涅槃” 的精神象征。这些作品让他在当代艺坛崭露头角,先后亮相 “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被多国美术馆与收藏家珍藏。但他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领域 —— 古陶瓷研究,他深知,唯有扎根传统文脉,艺术创作才能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瓷片为钥:叩击千年窑火的文明密码于海波与古陶瓷的结缘,始于 2001 年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一次偶然邂逅。一片带有冰裂纹的瓷片,被摊主告知可能是宋代官窑残片 —— 当指尖触碰到温润的釉面,凝视着历经千年仍清晰的开片纹理时,他仿佛感受到了古人的呼吸:“那不是一块简单的碎片,而是承载着宋代工艺与审美情趣的‘活化石’。” 这次相遇,让他踏上了古陶瓷收藏与研究的漫长征途。起初,他用创作收入与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一点点购置古陶瓷标本:从明清瓷片到唐宋元瓷残件,每一片都被他精心收纳,按朝代、窑口分类排列。为读懂这些 “历史的碎片”,他自学考古学、陶瓷工艺学,《陶说》《景德镇陶录》等古籍被翻得卷角,书页间满是标注;他为每片标本建立研究日志,从胎质粗细、釉色浓淡到纹饰风格,细致记录其工艺特征与文化信息;为观察微观结构,他常将数十片瓷片摆在一起对比,对着一盏残片研究至深夜,只为厘清某一窑口的工艺演变。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古窑址,每一次考察都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也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2010 年雨季,为寻找宋代建窑标本,他独自前往福建建阳水吉镇,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包在泥泞山路上跋涉。一次为捡拾山坡上的瓷片,他不慎滑倒,尖锐的瓷片划破小腿,鲜血浸透裤管,简单包扎后仍继续搜寻,直到夕阳西下才发现伤口已发炎红肿 ——“但当我洗净瓷片上的泥土,看到那细密的兔毫纹时,所有疼痛都烟消云散了。”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他曾在瓷片堆积如山的老窑址中连续工作半个月,每天俯身捡拾、记录十几个小时,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回到北京后躺了一周才能下床;2015 年,为学习柴窑烧制技艺,他在河北邯郸老瓷厂待了数月,四十多度的窑边高温下,手上被燎起水泡也毫不在意。“只有亲手触摸陶土、感受窑火,才能真正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 —— 他们如何调配胎土、控制火候,如何让釉色在窑变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美感。” 这种沉浸式研究,不仅让他掌握了古陶瓷的工艺细节,更让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他的艺术创作。建盏为证: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众多古陶瓷品类中,宋代建窑建盏成了于海波研究的核心。这种产于福建建阳的黑釉茶盏,因宋代点茶文化的盛行而成为 “国之重器”—— 皇室贵族以建盏斗茶为雅事,文人墨客更以诗句赞美其 “兔毫连盏烹云液” 的雅致。但随着历史变迁,建盏的工艺细节与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忘,这让于海波决心用研究与展览,让这一 “宋代美学符号” 重焕光彩。为梳理建盏的历史脉络,他花费五年时间收集近千片建窑标本,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盏进行系统性研究:从胎土的选取(建阳当地特有的含铁量高的 “高铁胎土”),到釉料的配比(氧化铁、氧化钾等成分的精准把控),再到烧制温度的控制(需在 1300℃以上高温中完成窑变),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被他反复考证。为弄清一个细节,他常查阅数十种文献,甚至远赴建阳实地考察。2022 年寒冬,为考证建盏的装窑方式,他在当地考古队协助下进入刚发掘的宋代窑址,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蹲坐六个多小时,仔细观察窑床结构与火道走向,用相机记录每一处细节,直到浑身冻得发抖才离开。回到住处后,他连夜整理资料,绘制出建盏装窑示意图,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多年研究结出硕果:《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工艺特征研究》《建盏与宋代点茶文化的关系探析》等论文发表后,引起业界广泛关注。2024 年初,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向他发出邀请,策划“宋代建窑标本展”—— 这既是对他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他践行 “让古陶瓷活起来” 的契机。筹备展览的日子里,于海波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从 200 余件展品的挑选(涵盖从北宋到南宋的不同器型、釉色标本),到展陈设计(以 “窑火千年” 为主题,分 “工艺溯源”“文化语境”“当代回响” 三个板块),再到解说词的撰写(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期间,他的母亲突然生病住院,他白天在医院陪护,晚上赶回工作室整理展品资料,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次给标本贴标签时,因过度疲劳,一片珍贵的宋代油滴建盏残片不慎摔落 —— 尽管碎片最终被修复,但他仍心疼得几夜难眠:“这些瓷片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宋代工匠心血的结晶,是承载点茶文化的‘活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2024 年 8 月,“宋代建窑标本展” 如期开幕。展厅内,观众不仅能看到不同时期的建盏标本,了解胎釉配比、烧制工艺的完整流程,还能通过多媒体装置重温宋代点茶仪式的雅致;互动区域里,人们亲手触摸不同胎质的瓷片,感受 “粗陶” 与 “细瓷” 的质感差异。这场展览不仅吸引了文物爱好者与学者,更成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 —— 许多师生表示,“通过这些带着窑火温度的瓷片,仿佛穿越到了宋代,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展览持续三个月,于海波几乎每天都在现场,用通俗的语言为观众讲解建盏背后的历史故事,解答关于工艺与文化的疑问。涅槃为境:在传统与当代间传递文明薪火艺术创作与古陶瓷研究的双向滋养,让于海波的 “涅槃美学” 体系逐渐成熟。这一以 “创造性破坏” 为核心的美学理念,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实验性,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古陶瓷的‘开片’给了我很大启发:那些自然形成的裂纹,看似是‘破坏’,实则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感;就像中国文化中的‘残缺美’,破碎之后的重构,往往能赋予事物新的生命。”在《救赎》系列最新作品中,他将建盏残片与大漆、金箔结合:破碎的瓷片被大漆层层包裹,金箔点缀其间,既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修复与珍视,也隐喻着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 “新生”。有评论家评价:“于海波的艺术,用当代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让千年瓷魂在油彩与大漆中苏醒,实现了传统美学与当代精神的对话。”除了个人创作,于海波更将 “传承” 视为己任。他频繁走进高校、社区,举办 “古陶瓷鉴赏”“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 主题讲座,用 “瓷片讲故事” 的方式,让大众读懂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发起 “瓷片上的文明” 公益项目,组织志愿者走进古窑址周边乡村,既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如教村民识别古瓷片、避免文物流失),也进行艺术支教(用瓷片、陶土教孩子们创作,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于海波,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工作室里,画材与瓷片标本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每天清晨,他会先花两小时整理古陶瓷研究资料,再开始一天的创作 —— 这种规律的节奏,他已坚持了十几年。大部分收入被他投入到创作与研究中:购置新的瓷片标本、研发新的材料技法、支持公益项目…… 对他而言,物质的简朴远不及精神的丰盈重要。谈及未来,于海波的眼中满是期待:“我想继续深入研究宋代建盏的官瓷制度,厘清皇室用盏与民间用盏的工艺差异;同时,计划创作一系列以古陶瓷为媒材的漆艺作品,让瓷的‘硬’与漆的‘柔’碰撞出更多可能。” 他还打算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出版《宋代建窑建盏研究》,“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也让更多人了解古陶瓷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于海波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证明了 “热爱” 与 “执着” 的力量。他以画笔为犁,深耕当代艺术的土壤;以瓷片为钥,开启千年文明的大门。当我们凝视他的作品,触摸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瓷片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美感,更是一位艺术家对文明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 他就像一位 “传灯人”,在古瓷与油彩的交织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灯火,在当代继续闪耀。







在当代艺术与文物研究的交叉领域,于海波始终扮演着 “双向行者” 的角色 —— 他左手执画笔,以油彩与大漆重构传统美学;右手抚瓷片,从千年古瓷中打捞文明记忆。三十余载光阴里,这位从黑龙江乡村走出的艺术家,将对土地的深情、对历史的敬畏熔铸于创作与研究,在破坏与重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开辟了独特路径。

寒夜灯痕:黑土地上的艺术萌芽

1973 年隆冬,讷河乡村的凛冽寒风中,一盏煤油灯的昏黄光晕,成了于海波艺术人生的起点。彼时,黑土地的厚重与乡村生活的鲜活,是他最直观的创作源泉:屋檐下啄食的麻雀、田埂间轰鸣的拖拉机,都被他用捡来的粉笔头定格在土墙之上;作业本背面、商品包装纸,成了承载梦想的 “画布”。

1989 年的一次县城书店之旅,彻底改写了他的艺术轨迹。一本世界名画画册中,伦勃朗《夜巡》里明暗交错的光影,如惊雷般击中了少年的心 —— 他第一次意识到,油画竟能如此细腻地捕捉生命的张力。为凑齐绘画材料的费用,他利用课余时间穿梭于县城街巷,画广告牌、写宣传语,将微薄酬劳一点点换成颜料与画布,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为他日后的求学之路埋下伏笔。

1992 年,于海波以全镇首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身份,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四年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绘画体系的养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则,到印象派的色彩表达,再到各艺术流派的演变脉络,他不仅在技法上深耕,更在思考中沉淀。深夜的画室里,常有他伏案创作的身影,直到保安关灯催促才离去;回到寝室,他仍抱着速写本琢磨构图,常因沉浸创作而忘却昼夜。

这份执着终有回响:1995 年,油画《合声》入选黑龙江省美术作品展并斩获银奖。作品中,饱满的谷穗与农民黝黑的面庞相映,西方写实技法与东北民俗元素浑然一体,尽显黑土地的生命力量;同年,《心声》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让他首次站上全国性艺术舞台。“那次参展让我明白,艺术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回应。” 于海波的这番感悟,成为他此后创作的核心准则。

京城破壁: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美学重构

2000 年秋,于海波背着行囊北上京城,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初到 798 艺术区时,工厂废墟的斑驳标语与先锋艺术装置的强烈反差,彻底颠覆了他对艺术的固有认知 ——“像突然推开了一扇新窗,原来艺术可以突破画布的边界,与时代、与记忆对话。”

此后的北京岁月,他成了美术馆、画廊、书店的 “常客”:白天聆听名师授课,梳理艺术理论脉络;夜晚泡在展厅,从古典大师的笔触到当代艺术的实验性表达,逐一揣摩;厚重的艺术理论著作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对格林伯格形式主义、丹托艺术终结理论的思考。这种沉浸式学习,为他突破传统油画边界奠定了基础。

研究生期间,于海波开始探索 “材料叙事” 的可能性。他频繁出入旧货市场,将老报纸、旧照片、金属零件乃至残破老物件搬上画布,试图用材料的肌理诉说岁月痕迹。2002 年的《城市痕迹》系列,便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作:破碎的纹理与厚重的油彩交织,既隐喻着城市发展中历史记忆的残缺,也暗含着对 “痕迹价值” 的珍视。为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他的背包里始终装着实验材料与速写本,公交车上、博物馆里,只要思绪涌动,便立刻记录;曾为完善《镜子》系列构图,在工作室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待作品完成时,手指已因长时间打磨而僵硬红肿。

随着探索的深入,他提出 “创造性破坏” 美学理念 —— 打破传统材料的固有形态,在解构中实现艺术的重生。《还能辨认的佛》系列中,他以火焰灼烧矿料彩绘,用灰烬胶合出残破的佛相,借 “浴火” 意象传递生命轮回的力量;《救赎》系列里,他将搜集的建盏残片与大漆层层叠加,在反复弥合、打磨中,让破碎的瓷片承载 “涅槃” 的精神象征。这些作品让他在当代艺坛崭露头角,先后亮相 “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被多国美术馆与收藏家珍藏。但他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领域 —— 古陶瓷研究,他深知,唯有扎根传统文脉,艺术创作才能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瓷片为钥:叩击千年窑火的文明密码

于海波与古陶瓷的结缘,始于 2001 年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一次偶然邂逅。一片带有冰裂纹的瓷片,被摊主告知可能是宋代官窑残片 —— 当指尖触碰到温润的釉面,凝视着历经千年仍清晰的开片纹理时,他仿佛感受到了古人的呼吸:“那不是一块简单的碎片,而是承载着宋代工艺与审美情趣的‘活化石’。” 这次相遇,让他踏上了古陶瓷收藏与研究的漫长征途。

起初,他用创作收入与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一点点购置古陶瓷标本:从明清瓷片到唐宋元瓷残件,每一片都被他精心收纳,按朝代、窑口分类排列。为读懂这些 “历史的碎片”,他自学考古学、陶瓷工艺学,《陶说》《景德镇陶录》等古籍被翻得卷角,书页间满是标注;他为每片标本建立研究日志,从胎质粗细、釉色浓淡到纹饰风格,细致记录其工艺特征与文化信息;为观察微观结构,他常将数十片瓷片摆在一起对比,对着一盏残片研究至深夜,只为厘清某一窑口的工艺演变。

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古窑址,每一次考察都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也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2010 年雨季,为寻找宋代建窑标本,他独自前往福建建阳水吉镇,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包在泥泞山路上跋涉。一次为捡拾山坡上的瓷片,他不慎滑倒,尖锐的瓷片划破小腿,鲜血浸透裤管,简单包扎后仍继续搜寻,直到夕阳西下才发现伤口已发炎红肿 ——“但当我洗净瓷片上的泥土,看到那细密的兔毫纹时,所有疼痛都烟消云散了。”

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他曾在瓷片堆积如山的老窑址中连续工作半个月,每天俯身捡拾、记录十几个小时,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回到北京后躺了一周才能下床;2015 年,为学习柴窑烧制技艺,他在河北邯郸老瓷厂待了数月,四十多度的窑边高温下,手上被燎起水泡也毫不在意。“只有亲手触摸陶土、感受窑火,才能真正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 —— 他们如何调配胎土、控制火候,如何让釉色在窑变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美感。” 这种沉浸式研究,不仅让他掌握了古陶瓷的工艺细节,更让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他的艺术创作。

建盏为证: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在众多古陶瓷品类中,宋代建窑建盏成了于海波研究的核心。这种产于福建建阳的黑釉茶盏,因宋代点茶文化的盛行而成为 “国之重器”—— 皇室贵族以建盏斗茶为雅事,文人墨客更以诗句赞美其 “兔毫连盏烹云液” 的雅致。但随着历史变迁,建盏的工艺细节与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忘,这让于海波决心用研究与展览,让这一 “宋代美学符号” 重焕光彩。

为梳理建盏的历史脉络,他花费五年时间收集近千片建窑标本,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盏进行系统性研究:从胎土的选取(建阳当地特有的含铁量高的 “高铁胎土”),到釉料的配比(氧化铁、氧化钾等成分的精准把控),再到烧制温度的控制(需在 1300℃以上高温中完成窑变),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被他反复考证。为弄清一个细节,他常查阅数十种文献,甚至远赴建阳实地考察。2022 年寒冬,为考证建盏的装窑方式,他在当地考古队协助下进入刚发掘的宋代窑址,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蹲坐六个多小时,仔细观察窑床结构与火道走向,用相机记录每一处细节,直到浑身冻得发抖才离开。回到住处后,他连夜整理资料,绘制出建盏装窑示意图,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多年研究结出硕果:《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工艺特征研究》《建盏与宋代点茶文化的关系探析》等论文发表后,引起业界广泛关注。2024 年初,北京理工大学延河文化艺术馆向他发出邀请,策划“宋代建窑标本展”—— 这既是对他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他践行 “让古陶瓷活起来” 的契机。

筹备展览的日子里,于海波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从 200 余件展品的挑选(涵盖从北宋到南宋的不同器型、釉色标本),到展陈设计(以 “窑火千年” 为主题,分 “工艺溯源”“文化语境”“当代回响” 三个板块),再到解说词的撰写(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期间,他的母亲突然生病住院,他白天在医院陪护,晚上赶回工作室整理展品资料,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次给标本贴标签时,因过度疲劳,一片珍贵的宋代油滴建盏残片不慎摔落 —— 尽管碎片最终被修复,但他仍心疼得几夜难眠:“这些瓷片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宋代工匠心血的结晶,是承载点茶文化的‘活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

2024 年 8 月,“宋代建窑标本展” 如期开幕。展厅内,观众不仅能看到不同时期的建盏标本,了解胎釉配比、烧制工艺的完整流程,还能通过多媒体装置重温宋代点茶仪式的雅致;互动区域里,人们亲手触摸不同胎质的瓷片,感受 “粗陶” 与 “细瓷” 的质感差异。这场展览不仅吸引了文物爱好者与学者,更成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 —— 许多师生表示,“通过这些带着窑火温度的瓷片,仿佛穿越到了宋代,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展览持续三个月,于海波几乎每天都在现场,用通俗的语言为观众讲解建盏背后的历史故事,解答关于工艺与文化的疑问。

涅槃为境:在传统与当代间传递文明薪火

艺术创作与古陶瓷研究的双向滋养,让于海波的 “涅槃美学” 体系逐渐成熟。这一以 “创造性破坏” 为核心的美学理念,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实验性,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古陶瓷的‘开片’给了我很大启发:那些自然形成的裂纹,看似是‘破坏’,实则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感;就像中国文化中的‘残缺美’,破碎之后的重构,往往能赋予事物新的生命。”

在《救赎》系列最新作品中,他将建盏残片与大漆、金箔结合:破碎的瓷片被大漆层层包裹,金箔点缀其间,既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修复与珍视,也隐喻着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 “新生”。有评论家评价:“于海波的艺术,用当代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让千年瓷魂在油彩与大漆中苏醒,实现了传统美学与当代精神的对话。”

除了个人创作,于海波更将 “传承” 视为己任。他频繁走进高校、社区,举办 “古陶瓷鉴赏”“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 主题讲座,用 “瓷片讲故事” 的方式,让大众读懂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发起 “瓷片上的文明” 公益项目,组织志愿者走进古窑址周边乡村,既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如教村民识别古瓷片、避免文物流失),也进行艺术支教(用瓷片、陶土教孩子们创作,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于海波,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工作室里,画材与瓷片标本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每天清晨,他会先花两小时整理古陶瓷研究资料,再开始一天的创作 —— 这种规律的节奏,他已坚持了十几年。大部分收入被他投入到创作与研究中:购置新的瓷片标本、研发新的材料技法、支持公益项目…… 对他而言,物质的简朴远不及精神的丰盈重要。

谈及未来,于海波的眼中满是期待:“我想继续深入研究宋代建盏的官瓷制度,厘清皇室用盏与民间用盏的工艺差异;同时,计划创作一系列以古陶瓷为媒材的漆艺作品,让瓷的‘硬’与漆的‘柔’碰撞出更多可能。” 他还打算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出版《宋代建窑建盏研究》,“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也让更多人了解古陶瓷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于海波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证明了 “热爱” 与 “执着” 的力量。他以画笔为犁,深耕当代艺术的土壤;以瓷片为钥,开启千年文明的大门。当我们凝视他的作品,触摸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瓷片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美感,更是一位艺术家对文明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 他就像一位 “传灯人”,在古瓷与油彩的交织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灯火,在当代继续闪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五十年代杀了多少地主恶霸?难道五六十年代还不如解放前吗?

五十年代杀了多少地主恶霸?难道五六十年代还不如解放前吗?

棠棣分享
2025-09-17 10:09:06
民生调查|跑了上海20多家店,“卖不完”的面包去哪了?

民生调查|跑了上海20多家店,“卖不完”的面包去哪了?

上观新闻
2025-09-18 11:28:07
上海市崇明区政协副主席张荣被查

上海市崇明区政协副主席张荣被查

新京报
2025-09-18 11:08:09
最近,杭州业主掀起了一场暴动

最近,杭州业主掀起了一场暴动

大碗楼市
2025-09-17 08:06:43
江苏女富豪斥资22.18亿元,溢价超270%纯现金买下这家IPO失败企业!后者承诺3年赚5.5亿元

江苏女富豪斥资22.18亿元,溢价超270%纯现金买下这家IPO失败企业!后者承诺3年赚5.5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1:17:02
台风预计明日在广东中东部沿海登陆!局部特大暴雨来袭→

台风预计明日在广东中东部沿海登陆!局部特大暴雨来袭→

鲁中晨报
2025-09-18 13:35:05
唏嘘!全红婵被体型反噬,博主:大概率半退役,陈芋汐未来天花板太高

唏嘘!全红婵被体型反噬,博主:大概率半退役,陈芋汐未来天花板太高

小椰的奶奶
2025-09-18 08:09:46
宋春丽、邓超、郭晓冬,被点名

宋春丽、邓超、郭晓冬,被点名

极目新闻
2025-09-18 11:47:24
❓杨一鸣晒某女性微信截图:你是个女的别这样不要脸好吗

❓杨一鸣晒某女性微信截图:你是个女的别这样不要脸好吗

懂球帝
2025-09-18 12:58:41
知名王晶曝温兆伦猛料,温兆伦怒斥王晶造谣,喊话王晶:积点口德

知名王晶曝温兆伦猛料,温兆伦怒斥王晶造谣,喊话王晶:积点口德

小咪侃娱圈
2025-09-18 10:53:10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抽象派大师
2025-09-17 14:41:51
国防部长董军:让矛盾纠葛、兵戈相向回归为生死与共

国防部长董军:让矛盾纠葛、兵戈相向回归为生死与共

环球网资讯
2025-09-18 12:00:14
4-0!3-1!欧冠狂欢夜:利物浦绝杀马竞 拜仁掀翻切尔西 巴黎狂胜

4-0!3-1!欧冠狂欢夜:利物浦绝杀马竞 拜仁掀翻切尔西 巴黎狂胜

侃球熊弟
2025-09-18 03:48:16
澳巴同盟条约谈崩,有人责怪中国,巴总理:放尊重点,中方是朋友

澳巴同盟条约谈崩,有人责怪中国,巴总理:放尊重点,中方是朋友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09-18 09:02:02
贾国龙携26位同行发视频回应危机,产业协会发声助力西贝

贾国龙携26位同行发视频回应危机,产业协会发声助力西贝

花心电影
2025-09-18 11:03:33
杨毅力挺西贝:你们老百姓嫌预制菜贵,可以不吃啊

杨毅力挺西贝:你们老百姓嫌预制菜贵,可以不吃啊

花心电影
2025-09-18 13:37:16
大陆女子游香港,买桃说了5句普通话被老板骂,玩两天被歧视两天

大陆女子游香港,买桃说了5句普通话被老板骂,玩两天被歧视两天

削桐作琴
2025-09-16 20:58:17
江苏公布2025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江苏公布2025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现代快报
2025-09-18 10:36:04
为什么WTO很少被提起了?中国入世谈判花了15年,如今几乎被架空

为什么WTO很少被提起了?中国入世谈判花了15年,如今几乎被架空

云舟史策
2025-09-18 07:39:35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铭记历史呀
2025-09-17 17:52:21
2025-09-18 15:04:49
art文化艺术评论
art文化艺术评论
喜欢中外文化艺术,参与建设和发展
21文章数 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女子买辆二手奔驰车惹怒提车中心员工:我要让她坐牢

头条要闻

女子买辆二手奔驰车惹怒提车中心员工:我要让她坐牢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杨丞琳庆祝结婚6周年,与李荣浩撒糖

财经要闻

美联储重启降息!新任理事投了反对票

科技要闻

DeepSeek称R1训练费200万,不依赖蒸馏对手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教育
游戏
公开课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教育要闻

初中求最值,经典考题

猎魂世界:光速滑跪辟谣?这次的SP风波真就小米平台背大锅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