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有个叫陈三宝的穷书生,三十出头的人了,连个秀才都没考上,靠着给街坊邻居写家书、抄文书勉强糊口。
这天傍晚,陈三宝饿得前胸贴后背,揣着最后三文钱,想到街口买两个馒头充饥。刚走到半路,忽然听见一阵哭声,循声望去,只见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坐在路边,面前摆着个破竹筐,里头零零散散放着几块墨锭。
“老太太,您这是怎么了?”陈三宝心软,凑上前问道。
老太太抹着眼泪说:“老身姓王,儿子前些日子进山采石料,摔断了腿,家里等着钱抓药,我只好把老伴生前珍藏的墨拿出来卖。可摆了一天,没人肯买,都说我这墨又黑又沉,不值这个价。”
陈三宝拿起一块墨仔细端详,这墨黑得发亮,掂在手里沉甸甸的,隐隐还有股异香。再看老太太衣衫褴褛、满面愁容,不由得心生怜悯。他咬咬牙,把揣着的三文钱掏出来:“老太太,我这有三文钱,您拿着给儿子抓药要紧。这墨我买一块,正好我写字用的墨也快没了。”
老太太连连摆手:“这怎么行!我这墨要五文钱一块呢!”
“不妨事,就三文吧,我身上就这些了。”陈三宝硬是把钱塞到老太太手中,挑了一块最小的墨,转身就走了,连买馒头的钱都没留。
回到他那间四处漏风的小屋,陈三宝饿得睡不着,索性起身磨墨练字。说来也怪,这墨磨起来异常顺滑,墨汁黑亮饱满,那股异香更加浓郁了,闻着竟不觉得饿了。
陈三宝摊开纸笔,蘸饱了墨,刚写下第一个字,忽然眼前一花,那墨迹居然在纸上动了起来,化作缕缕黑烟,盘旋上升,最后在空气中凝成一个个闪光的字迹,分明是他刚才写下的那句诗:“书中自有黄金屋”。
陈三宝惊呆了,揉揉眼睛,那金光闪闪的字迹还在半空中飘浮,把昏暗的小屋照得通明。他颤抖着手又写下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果然,墨迹再次升腾,化作闪光字句,与第一句交相辉映。
这一夜,陈三宝兴奋得没合眼。他发现这墨神奇无比,写下的字会化作金光浮现空中,久久不散。更奇的是,用这墨抄写的文章,读一遍就能牢记不忘。
第二天恰是县试之日,陈三宝带着这墨赴考,下笔如有神助,文章一气呵成。放榜那天,他居然名列前茅,中了秀才!邻里们又惊又喜,都说陈三宝这是开了窍了。
中了秀才后,陈三宝的日子好过多了,至少能开个私塾教几个蒙童挣口饭吃。但他不敢再轻易使用那神奇的墨,生怕惹来祸端。
转眼半年过去,城里张员外家的小姐得了怪病,请了多少郎中都看不出个所以然。张员外贴出告示,说谁能治好女儿的病,赏银百两。
陈三宝本来没在意,直到有天他的学生——张员外家的书童来说,小姐的病越发重了,整日昏睡不醒,偶尔醒来就说看见满屋子的黑影晃来晃去。
夜里,陈三宝忽然想起那墨的神奇。他心血来潮,磨了墨,在黄纸上写下“驱邪避凶”四个大字。那字迹化作金光,笼罩整个房间。他心想:这墨既能显灵,或许也能驱邪?
第二天,陈三宝揭了告示,来到张府。只见张小姐面色惨白地躺在床上,气若游丝。陈三宝取出早已写好的“安康”二字,那墨迹金光一闪,满室生辉。说也奇怪,张小姐居然缓缓睁开了眼睛,轻声说:“那些黑影不见了...”
张员外大喜过望,当即奉上百两白银。陈三宝推辞不过,只取了十两,说:“不过是侥幸罢了,不敢多取。”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陈三宝得了一块“神墨”的消息不胫而走。没多久,连县太爷都听说了,特地召他入府。
县太爷姓贾,是个贪得无厌的官。他假意称赞陈三宝才学出众,话锋一转就问起神墨的事。陈三宝知道瞒不住,只好如实相告。
贾县令眼睛一亮,说:“如今朝廷要编修《永乐大典》续集,正需要此等神物。你若献上此墨,本官保你一个举人功名如何?”
陈三宝心中不愿,却不敢明着拒绝,只好推说神墨已经用完。贾县令也不强逼,笑呵呵地放他回去了。
陈三宝知道惹上了麻烦,连夜收拾行李想离开吴江县。谁知刚出城门,就被衙役拦住了,说是贾县令有请。回到县衙,贾县令撕下假面具,逼他交出神墨。陈三宝咬定已经用完,贾县令大怒,命人杖打他二十大板,关入大牢。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陈宝三遍体鳞伤,心想这次怕是难逃一劫了。正绝望时,忽然摸到怀中那块神墨还在。他灵机一动,向狱卒要来纸笔,说是要写状纸申冤。
狱卒知道他是读书人,也没多想就给了。夜深人静时,陈三宝磨墨写字,在牢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那字金光大放,照亮了整个牢房,继而化作一道金光射向窗外。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牢门外忽然传来脚步声。陈三宝以为是狱卒,赶紧假装睡觉。却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陈恩公,老身来救你了。”
来的竟是卖墨的王老太太!她手持一根木杖,轻轻一碰,牢门大锁应声而开。
“老太太,您怎么来了?”陈三宝又惊又喜。
王老太太笑道:“老身不是凡人,乃是墨仙。那日化身老妪试探人心,唯有恩公心地善良,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帮助他人。如今恩公有难,老身特来相救。”
说罢,她取回神墨,在墙上画了一扇门。那墨门居然变成了真的门,推开后外面不是牢墙,竟是城外的小路!
二人逃出牢狱,王老太太说:“贾县令贪得无厌,若留此墨在世,必生祸端。”她将神墨掷向空中,那墨锭突然迸发出万道金光,继而化作一阵墨雨,洒向吴江县城。
说也奇怪,这墨雨过后,贾县令和那些为虎作伥的衙役们脸上都出现了黑色的墨迹,怎么洗也洗不掉。百姓们一见便知他们是贪官污吏,纷纷唾弃。不久后,上司来巡查,见贾县令脸上墨迹,细查之下,揭露出他的诸多罪状,罢了他的官。
陈三宝在王老太太帮助下,搬到邻县居住。第二年乡试,他凭真才实学中了举人。后来有人传说,考试那日,有人看见陈三宝用的墨隐隐泛着金光,写出的字迹格外苍劲有力。但问他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再后来,陈三宝做了个教书先生,常常告诫学生:“文房四宝,最贵不在材质,而在用之人的心地。心地光明,寻常笔墨也能生花;心地晦暗,纵有神墨亦是无用。”
至于那块神墨,有人说那晚已经化雨而逝,也有人说王老太太又将它收走了。只有陈三宝自己知道,有时候夜深人静,他提笔写字时,墨香中依然会飘出一缕异香,提醒他那段奇遇的真实。
而吴江县的百姓们至今还会说起那个墨雨之夜,以及脸上带着洗不掉的墨迹的贪官们。久而久之,当地流传起一句俗话:“脸上无墨,心中有尺”,意思是说做人要心地光明,不要表面干净内心污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