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重访小学母校有感
竹马曾驰过巷君,霜花暗染旧时云。
粉痕斑驳讲台在,恍见先生执卷闻。
首句"竹马曾驰过巷君"以动态意象劈开记忆闸门。"竹马"这个承载着集体文化记忆的符号,瞬间激活万千读者心底的童年图景:青石板路上跳跃的木棍,巷陌间追逐的欢闹,伙伴们此起彼伏的笑语。而"君"字的运用尤见匠心,既可理解为昔日同窗,亦可视为泛化的童年自我,在虚实相生中构筑起双向对话的时空场域。这奔驰的竹马不仅是童年的具象化呈现,更暗喻着生命初始阶段那种无拘无束的生命力。
次句"霜花暗染旧时云"陡然转入时光纵深。"霜花"这个充满诗性张力的意象,既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更是岁月流逝的隐喻符号。当它悄然"染"上"旧时云",便形成了双重时空的重叠——漂浮在童真天空中的云朵,如今已被生命的年轮镀上银边。这种染色过程是如此静谧温柔,却又不可逆转,恰似我们回望童年时既甜蜜又酸涩的复杂心绪。诗人以"暗染"二字精准捕捉到时间侵蚀的微妙质感,让无形的时间有了可见的色彩轨迹。
后两句聚焦于具体的空间物象:"粉痕斑驳讲台在,恍见先生执卷闻"。布满岁月刻痕的黑板(或讲台),成为连接今昔的核心媒介。"粉痕斑驳"四字蕴含丰富信息:那些被无数次擦拭又重新书写的痕迹,既是知识传递的见证,也是教育薪火相传的隐喻。当诗人的目光定格于此,视觉感知突然转化为通感体验——"恍见先生执卷闻",耳畔仿佛再度响起抑扬顿挫的诵读声。这种由实入虚的转换极为自然,斑驳的粉笔痕迹成为触发记忆的按钮,让消逝的课堂场景在想象中复活。
全诗通过"竹马—霜花—讲台"的意象链条,完成了从个体记忆到集体经验的升华。诗人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摄影师,先以广角镜头摄取童年街巷的全景,继而推近至布满岁月纹理的讲台特写,最后定格在虚焦的粉笔灰光晕里。那些飘散在空气中的粉尘,既是实体存在的教学痕迹,也是抽象化的文明传承符号,在光影交错间构建起永恒的教育诗学。
七绝·小学母校之旧清芬
案头墨迹尚如君,批改朱痕化晚云。
桃李成蹊人去后,梅兰犹带旧清芬。
首句"案头墨迹尚如君"以具象写抽象,将师者的精神气质凝聚于案头墨迹。"尚如君"三字尤见匠心,既指墨迹形态仿佛留存着先生的音容笑貌,更暗喻师者品格如同墨香般历久弥新。这个开篇即营造出独特的时空交错感:泛黄的纸页上,未干的墨迹似乎还带着书写时的温度,而执笔人却已隐入岁月深处。墨迹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此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精神纽带。
次句"批改朱痕化晚云"将日常教学场景升华为诗意画面。"朱痕"特指红色批注,既是教师呕心沥血的见证,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具温度的细节。当这些朱砂印记"化"作天边晚云,便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审美转换——批改作业的辛劳化作绚烂云霞,知识的传授如同晚照般温暖绵长。这种转化既保留了教育工作的神圣感,又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使平凡的教务活动焕发出诗意光辉。
后两句"桃李成蹊人去后,梅兰犹带旧清芬"通过植物意象完成精神传承的隐喻。"桃李成蹊"典出《史记》,原指果实累累引得人踏出小路,此处既实指校友成才遍布四方,又暗喻教育成果的自然呈现。而"人去后"的转折,凸显教育影响的超越性——即便师者已离任,其培育的芬芳仍在延续。"梅兰"作为高洁人格的象征,与"旧清芬"形成意象呼应,将师德风范具象化为可嗅闻的香气,在嗅觉维度上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全诗构建起"墨迹—朱痕—桃李—梅兰"的意象群,形成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审美脉络。案头墨迹是教育发生的微观现场,朱红批注是知识传递的具体见证,桃李芬芳是教育成果的宏观呈现,梅兰清芬则是师德精神的永恒沉淀。这种由具体教学场景到抽象精神传承的递进,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与精神的延续。诗人通过物象的精心选择与意象的巧妙转换,让一首小诗承载起对教育事业的深情礼赞,在梅兰清芬中完成对师道尊严的诗意诠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