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农村老家,碰巧村里有个大爷去世了,就发现如今农村的葬事也跟小时候见的大不一样了。
以前村里办白事,那都是“全村总动员”,至少每家每户要出一个人来帮忙,东家借桌子西家凑板凳,男人们搭灵棚、抬棺木,女人们在厨房切菜烧饭,热闹又带着点人情味。
![]()
可这次发现如今农村的葬事,基本更多的人宁愿花钱找殡葬服务公司,也不愿找村里的人帮忙了!
这些殡葬一条龙服务团队,确实也专业,从搭灵堂、吹拉弹唱到送葬入土,全是专业人员包办,村里人也就去吊唁磕个头,没多少人动手帮忙。
后来跟三叔聊天,他的话倒是点透了这事儿:“不是咱不想找人帮忙,是现在求人比花钱还难。因此很多人都是想着能花钱解决的,就尽量花钱,而不去找人来帮忙”!
以前在农村,人情是比钱还金贵的东西,谁家有事喊一嗓子,街坊四邻准到。特别是家里老人去世了,村里人都会来帮忙,有些在外地的也会特意赶回来!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村里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真要办白事,想凑够帮忙的人都难。
![]()
就算勉强喊来几个,有的也是应付了事,做事情力不从心,摆桌子能歪三扭四,洗碗能留着饭粒,倒不如花点钱请专业的,省得心里添堵。
最让人犯怵的还是“欠人情”。如果是请人帮忙,看似是免费的,只管饭就可以!但是欠了人情,别人家有事了到时候就要赶回来,如果在家还好!如果在在外地,哪也得赶回来,这样耽误工作不说,来回奔波更不划算!
“来回折腾不说,耽误了工作老板还不高兴,这人情欠的,比花几百块钱还心疼。”
现在农村人大多在外谋生,不管是打工还是开店,都有自己的营生,要是因为帮别人的忙耽误了正事,损失可不小。
请殡葬服务就不一样了,钱一付,事儿人家全办了,不用记着谁的好,也不用想着以后怎么还,心里踏实。
![]()
再说,现在的殡葬服务也确实“够意思”。以前办白事,光琢磨流程就够让人头疼的,什么时候搭灵棚、什么时候接亲戚、什么时候出殡,都得靠村里的老人指点,万一记错了步骤,还得被人说“不懂规矩”。
现在的殡葬公司,直接给你搞“一条龙服务”,灵堂布置得整整齐齐,哀乐、花圈安排得明明白白,连家属该穿什么衣服、该说什么话,都有人提前叮嘱。
王大爷家这次请的服务,还带了专业的司仪,把葬礼流程安排得妥妥当当,既没丢了农村的老规矩,又不用家属费心,亲戚们都说“办得体面”。
有人说这是“人情味淡了”,可细想下来,这也是农村变化的必然。以前大家都守在村里,日子过得慢,人情往来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现在大家各忙各的,连见面的时间都少了,再像以前那样靠人情办事,确实不现实。
花钱请殡葬服务,看似是“用钱代替人情”,其实是大家更懂“互相体谅”——你不用为了帮我耽误工作,我也不用为了欠你人情焦虑,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安稳过活。
葬礼的本质,是给逝者一份体面,给生者一份安慰。不管是找人帮忙还是请专业服务,只要能把事办好,让逝者走得安心,让家属少些操劳,就够了。
至于那些说“人情味没了”的声音,或许是没看到,虽然帮忙的人少了,但村里的老人们还是会主动去逝者家坐坐,陪家属说说话;
在外的年轻人虽然没回来帮忙,也会托人捎来份子钱,道一声“节哀”。人情的形式变了,但那份心意,其实还在。
农村的白事变了,可对逝者的尊重、对家属的关怀,从来没变过。
花钱请服务,不是“忘了本”,而是农村人用更实在、更省心的方式,应对生活里的难事,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农村的“人情味”——不折腾、不勉强,彼此都舒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