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亦明
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
减去消耗,才能为滋养留出空间;割舍掉错的关系,才能与对的人相伴余生。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断亲”了。
很多人春节不愿意回家,亲戚不想见,一年到头家族群里也说不上几句话。
在父辈人眼里,这好像是冷漠和忘本。
但在年轻人这里,或许是一场静悄悄的关系变革。
01
年轻人的断亲潮,从父母变老开始
老辈人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就没了。”这句话,在如今的年轻人身上正加速应验。
记忆里,亲戚往来是充满烟火气的。
逢年过节的时候,整个大家庭都满聚一堂。
女人们在厨房包饺子,男人们搬桌挪椅、喝酒聊天。孩子们穿着新衣在院子里追逐,兜里塞满了瓜子糖果。
那时物资虽不丰裕,亲情却格外醇厚。
一大家子围坐,吃着并不精致的饭菜,聊着家长里短,其乐融融。
长大后,也是一家有困难,多方来帮。
谁家盖房,亲戚们都来出人出力;谁家孩子上学缺钱,叔伯姨舅都会凑份子。父母不在家,长兄长姐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
这种手足之情,是血脉相连的自然流露。
可如今,这一切都在改变。亲戚还是那些亲戚,亲情却不再是当初的模样。
有数据显示,年轻人和亲戚的走动越来越少了。
35岁以下的年轻人里,有一半人与亲戚的联系频率低于三个月一次,部分年轻人甚至一年都不与亲戚联系。
不少人坦言,走亲戚不如待在家里,认为这种往来“既尴尬也没意义”。
这代年轻人的困境在于:他们继承了这份亲戚关系,却没有了维护的必要。
若把家族关系比作一棵大树,亲戚和我们是散开的枝叶,父母就是承上启下的树干,一头连着祖辈的根,一头系着我们的叶。
没有了父母在中间打理,亲情的养料就无法输送。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时代的变迁里。
![]()
过去,大家都住在一个村、一条街上,亲戚就是最近的邻居,谁家盖房搬家、办红白事,都需要搭把手、凑点钱。
那时候人情往来不仅是情感需要,更是生存必需,亲戚间走动频繁,关系自然紧密。
可现在呢?
年轻人为了生计和前途,天南海北地闯荡,亲戚之间都住得远了,见一面都难。
儿女们每天辛苦上班,剩下的时间还想留给自己、留给小家,实在抽不出精力去应付远方的亲戚。
更重要的是,现在过日子,不需要那么依赖别人了。
手头紧可以找银行,搬家打扫可以花钱请人,心头烦闷时,三两知己好友比谁都懂你。
亲戚们能帮上忙的地方少了,年轻人自然就觉得,没必要花大力气去维护关系。有这个时间,不如约上几个朋友吃饭。
可见,年轻人不是不重感情,只是他们的时间和热情,更愿意花到能说到一块、玩到一块的人身上。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
以前的家庭是“差序格局”,就像石头丢进水里形成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
随着一代代的向下发展,亲戚间关系渐远是必然结果。
父母在壮年时,再远的亲戚都能凑到一桌;父母老了,疏于走动,少了他们的牵线搭桥,关系自然开始变得生分。
这不是人心冷了,而是日子变了。
日子变了,人情往来的老规矩,也就跟着变了。
02
“断亲”断的不是血脉,而是消耗型的关系
对部分人来说,“断亲”是无奈之举,但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断亲则是一种清醒后的选择。
《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故事令人唏嘘。
父母重男轻女,把所有疼爱都倾注给了不成器的哥哥,而樊胜美就成了家里最委屈,也最懂事的那一个。
她孤身一人在上海打拼,每月都准时把大半工资寄回老家。
哥哥买房,她出钱;
哥哥找工作,她托人帮忙;
哥哥欠了高利贷,别人上门来催债,也是她四处求人,出面摆平。
而她自己呢,却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三十岁了还在和别人合租,受家里人拖累,婚事也迟迟没有着落。
结果家人非但不感激,还变本加厉的索取。
![]()
父亲重病住院,全家人都要求让她承担所有费用,她实在拿不出钱时, 母亲就骂她白眼狼,亲哥哥也说尽难听话。
那一刻她彻底醒悟了:
这个家不是避风港,而是吞噬她的无底洞。自己如此在意的亲人,或许根本就不值得她这么拼命。
于是她狠下心来,停止了对哥哥的经济援助,同父母,也只剩下了必要的来往。
和亲人切断关系之后,她终于从二十多年的压榨中挣脱出来,开始为自己而活。
断亲,本质上其实是断消耗。
因为亲戚和我们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但他们的人品、作风却大相径庭。
有人边界感十足,从不插手别人家的事情,有人却爱打探你的消息,在背后造谣生事;
有人为你雪中送炭,伸出援手,也有人势利眼,只在你发达时献殷勤;
有人心地善良,发自内心的希望你好,但也有人就像黑洞,只会无底线地吸食你的能量。
我们要断的,正是后面这种亲戚。
过去的我们,不是不想断,而是断不了。
或许是看重血脉同宗的缘分,或许是在意父母的感受,又或许是囿于自己的教养,不好跟别人闹翻,撕破脸,结果一忍就是许多年,心里堵了很多气。
现如今的年轻人却不一样了,他们更早地明白了,比“亲戚”这个头衔更重要的,是这段关系的质量。
对方人品好不好,是否真心为我着想,这才是我们在交往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
知名教授杜素娟指出,年轻人断亲,不仅不是淡漠,反而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真正的亲情需求是很旺盛的。
说明他们渴望的不只是表面热闹、人情往来,而是深度关系、是良性互动。
因此,和错的人断交,只会让亲情变得更纯粹、更有温度。
断亲,不是血缘的消亡,而是关系的进化。
孩子忽然开始疏远某个亲戚,一定有他的道理,千万不要强迫他去交往。
老话说得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余生很贵,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消耗你的人身上。
合得来多走动,合不来少来往。
对真心相待的亲戚,多一份主动;对虚情假意的亲戚,对可走可不走的亲戚,少一份执念。
平日里互不打扰,各自安好,就是对彼此最大的善意。
03
此生最好的活法,
是活好自己、管好小家、顾好父母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个观点:
“你想过好你的人生,得先明白什么关系是最重要的。”
以前总觉得,亲戚是很重要的,哪怕自己吃点苦、受委屈,一直被欺负,也不能割舍掉,不能理解现在年轻人的做法。
如今人年纪大了,反倒把许多事情看开了。
亲人其实是无法选择的,能不能走到头还要看缘分、靠经营,而自己的生活,才是最根本的。
人生最重要的,无非三件事——活好自己,管好小家,顾好父母。
抓住眼前的幸福,这才是生活的终极真谛。
1.活好自己
有人说,人生的分水岭,往往从40岁开始,前半生活别人,后半生活自己。
确实是这样。
历经世事,我们才逐渐意识到:真正的从容和力量,源于内心的宁静。
过了40岁,请置顶自己。
好好吃饭,不再将就,一日三餐,饮食清淡,身体需要营养,更需要被善待。
按时睡觉,别再硬撑。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该放下的就放下,该看淡的就看淡。
养一个好身体,调一份好心情,把自己的日常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有起色,日子有盼头。
这世界上,最值得你用心经营的,始终是你自己。
你过得舒心了,才有余力照顾想照顾的人。
![]()
2.管好小家
网上看过一个问题:“人生最幸运的事是什么?”
一个高赞回答是:有家回,有人疼,有一盏永远为你而留的灯。
年轻时,我们为生活忙碌,为人情奔走,错过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后来才渐渐懂得,门外的世界再好也不属于我,真正值得眷恋的是,是妻子温柔的话语、孩子可爱的脸庞。
人到中年,是该为生活做减法,为家庭做加法了。
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时间留给家人;舍去无意义的社交,把温暖带给至亲。
每天忙完手头的事,回家陪伴侣逛逛菜市场,和孩子聊聊近况,饭后一家人肩并肩在小区里散散步。
这些看似平凡的陪伴,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温度。
家不需要多大,温暖就好;日子不必多富足,和睦最珍贵。
此生最踏实的幸福,就藏在这一粥一饭的温情里,藏在这份相守相伴的安宁里。
3.顾好父母
除了管好自己和小家之外,顾好父母也很重要。
这里的“顾好”,不仅是物质上的反哺,更是情感上的贴近、精神上的理解和共情。
它是在周末放下手机,陪父亲喝一盅茶,听母亲唠叨些家常;
是记住他们的口味,买他们舍不得买的水果;
是在他们生病时,能毫不犹豫地拿出积蓄,守在病床前伺候。
最要紧的,是理解他们的衰老,维护他们的面子。
父母年纪大了走得慢了,别催促,耐心陪他们多走一段路。
听他们抱怨这里疼那里不舒服的时候,也别不耐烦,认真放在心上。
做到这几点,我们就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份将心比心的体贴,能让父母晚年的每一天都过得踏实而有尊严。
最好的生活,就是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你安顿了自身,稳固了后方,便能心无挂碍地、源源不断地向父母输出真正的安宁与幸福。
这远比把精力投入到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里,要值得的多。
![]()
“断亲潮”的出现,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关系重塑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下,选择和谁亲近,成为了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必然结果。
究竟该如何面对亲人的渐行渐远?
我想,答案是八个字——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人生有限,没必要把所有人都请进你的生命里。
断亲,本质上是为生命减负。
减去消耗,才能为滋养留出空间;割舍掉错的关系,才能与对的人相伴余生。
点亮爱心,与朋友共勉。
作者:亦明,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
最好的赞赏,就是“在看”和分享,让生活更有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