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深秋,北京一家医院的走廊里,几个家属签了字,抬着裹黑布的棺材,直接去火葬场,没挂挽联,没请乐手,连抬棺的板车轱辘都吱呀响,两天就办完了,账本上只记着三千块油钱和借来的旧竹架租金,直到后来有人翻到将军的日记,才懂他这一生最后的坚持。
![]()
四十年前朝鲜的寒夜里,军区司令蹲在改装的油桶边,炊事班的白布垫片被他捡起来塞进挎包,警卫员心里纳闷,这么大的官,怎么连块破布都当回事,谁也没想到,这一个弯腰的动作,二十年后会在八宝山惹出一场争论。
宋时轮打仗拼命,带兵总往前冲,可过日子小气,离休后写战史还用铅笔在旧报纸背面画,秘书递来录音机说能省事,他摆摆手,耳朵会偷懒,笔杆子不会,这话后来就成他不爱铺张的由头。
![]()
1986年中央刚出丧事新规,他提笔在“节俭”两个字底下画了个圈,写了句还能再减,三年后去参加一位老首长的追悼会,他盯着灵堂里摆了百来米的花圈,转头对几个老部下说,这些花圈烧的汽油,够给十个烈士家属盖间房了,这话一出,车里就炸了,有人压着火说,您这是嫌中央定的规矩还不够严吗。
![]()
他快走的时候跟孩子说,别给组织添乱,火化了就把骨灰撒进渤海,家属拗不过他平时那股较真劲儿,还是找了几个老战友,在太平间守了一夜,出殡那天,殡仪馆的人看着空荡荡的厅,摇着头说,这几年头一回见这么简单的厅级干部。
有意思的是,这位被称为“小气将军”的人,留下的《华东野战军战史》却格外较真,编委会为了核对几个老兵的回忆,把已经付印的两稿全推倒重来,出版时有学者说,连标点都像打仗一样一个一个抠,如今翻开扉页,还能看到他亲笔写的批注,史料差半句,就对不起当年的弟兄们。
二十年后,一个军事论坛的热帖底下,有个年轻军官留言说,宋老反对的不是仪式,是那种光图好看却没用的铺张,他用一块白布和一本战史告诉大家,真正的尊重从来不用大张旗鼓,这话底下堆了上百条回复,可没人知道,当年那封建议信还躺在军史档案馆的抽屉里,纸边上有铅笔改过又擦过的痕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