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一架飞机划过了大寨的天空,轰鸣声中,骨灰随风飘洒,洒落在层层梯田之上。
这场简朴却深情的告别,成为郭沫若与世诀别的方式。
![]()
世人皆疑惑,这位文化巨匠、革命斗士、科学院院长,为何未葬入象征国家荣誉的八宝山公墓?
大寨,到底代表了什么?他又在用怎样的方式,完成对生命的交代?
诗骨里的风火
1892年冬,四川乐山的沙湾镇,一个门前悬着红灯笼的地主宅邸内,一个男婴啼哭着落地,他就是郭开贞,也就是后来的郭沫若。
出生在一个殷实家庭,祖上既经商也读书,积累下丰厚的物质条件,这样的出身让他很早便接触到比同龄人更广阔的天地。
![]()
他从小读《诗经》《楚辞》,也悄悄翻父亲柜子里的《天演论》。
一边是朱门绣户的安稳生活,一边是新思想、新世界的火种在少年心中悄然生根。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才十九岁,便加入了当地的民团,跟着大人们喊口号、送军饷。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将理想和行动捆绑在一起。
真正点燃他诗人骨头的,是远渡重洋的那几年。
1914年,郭沫若带着家人的期望,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
他本是为了学医而去,手中捧着的是大学的录取通知,但心里装着的,却是对这个世界的无数疑问。
![]()
他厌倦了解剖刀和器皿之间的冰冷,更钟情于诗与哲之间那一点点火花。
而那个名字,佐藤富子,是他青春诗章中不可绕过的一页。
初见是在东京的一场文学沙龙,他后来写道:
“第一次见到她,仿佛春天的风从我胸膛里刮过去。”
他们在樱花树下交换诗句,也在街角的书摊前谈笑晤语,语言的差异并未成为阻隔,反而在他笔下开出了绚烂的诗篇。
他为她写下《女神》,那本诗集掀开了中国新诗的序幕,也掀开了他生命中最浪漫的一段时光。
他给她取名“安娜”,在信中写:“你的唇像樱桃,你的眉宇藏着光。”
![]()
这样的情感,在今日看来是炽热而纯粹的,可在当年,却是足以让他“背负骂名”的离经叛道。
他早在老家娶了妻,那是一桩父母之命的婚姻,五天婚后,他便出走日本,留下一纸婚书,从此不曾回头。
他们在日本生儿育女,过着近乎普通人的生活。
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打断了他的逃避,他回国投身抗战,而安娜,却未能回来。
人们对他的“抛妻弃子”之举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薄情寡义,有人说他是负心汉,也有人说他不过是选择了祖国。
他确实爱过、确实负过,也确实痛过。
![]()
郭沫若在情感上是不合传统的,他反抗封建婚姻,却也未能真正给所爱之人安稳。
他的浪漫从来都不是无害的,它裹挟着冲动与牺牲,注定要激起涟漪,甚至波涛。
而在文学上,他也从未选择过一条平坦之路。
从《女神》到《星空》,再到后来为宣传抗战写下的一系列“战斗诗章”,他从未停笔。
他不是为了名利而写,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他是真的想通过诗改变这个世界。
人们常说,郭沫若的身上有两种火焰,一种是诗意的火,一种是革命的火。
而这两种火,有时相生,有时相克。
![]()
后来人对他的评价,总是绕不开那句“毁誉参半”。
火可以照亮黑夜,也可能灼伤自身。
掘古与被掘
如果说诗歌让郭沫若燃烧,那么考古与史学,更是他争议最大的过程。
那时的郭沫若,早已名满天下,他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是各国政要争相邀请的文化代表。
但在他内心深处,他更在意的是,“我们究竟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
他想用历史给中国找到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百废待兴,科学文化领域都在重建,而郭沫若,就是那个立在最前沿的人。
![]()
郭沫若的研究方式,带着他一贯的“进攻性”。
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更渴望用“手”去触摸历史的真实,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皇陵。
那一排排沉睡于北京郊外的坟丘,对他而言,是通往历史的一扇门。
古人厚葬的传统,让那些地宫中埋藏了无数文物,而他坚信,只有打开这扇门,历史才会重新说话。
1956年,明定陵发掘计划启动。
那时的他已六十四岁,却依然亲临现场,手中握着放大镜,蹲下去仔细看每一层土的纹理,在时间的尘土中挖掘历史的骨骸。
![]()
但理想往往与现实背道而驰。
由于当时考古条件有限,地宫中的氧气差异并未被正确评估。
棺椁打开的那一刻,空气涌入,文物在短时间内大量氧化。
丝织物、漆器、彩绘器具,几乎在短短数小时内褪色、龟裂、粉化。那些沉睡了四百年的珍宝,瞬间化为尘土。
现场一片死寂。有人掉泪,有人失声,而郭沫若,只是长久地看着那堆灰烬,面色铁青。
此事一经传出,舆论哗然。
有人说他是“掘墓人”,有人讽刺他“热衷破坏古迹”,甚至有人指责他“以权妄为”
![]()
他多年建立的学术威望,似乎在那一刻被推上风口浪尖。
有人说他过度“政治化”了学术研究,将历史解释成意识形态的工具,也有人说他以诗人的浪漫眼光看待考古,失去了应有的客观冷静。
他对此并不否认。
“我不是纯粹的学者,”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他相信学术也该有立场。
在他看来,研究历史,不仅是回望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即便被误解,他依旧固执地坚持那份信念。
他活得像一支笔,笔锋下是光荣争议并存的痕迹。
![]()
他掘古墓、掘典籍、掘思想,也在不知不觉间,被这个时代反掘。
人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学问的光芒,还有那个年代的狂热与盲点。
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热与冷。
精神皈依
1964年,郭沫若已年过七旬,鬓发斑白,身体每况愈下。
但这年冬天,他却执意动身前往山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大寨。
那时候,全国刚刚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浪潮,《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寨之路》的文章,郭沫若读后反复沉思,最终决定亲自去看看。
![]()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身居高位的文化巨人,为何在寒风刺骨的日子里,要涉险跋涉。
郭沫若却只是轻轻一笑。
飞机落在山西平遥的临时简易机场,再转车颠簸数小时,郭沫若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大寨。
下车那一刻,他站在寒风中眺望四周,群山层叠,土石裸露,干裂的大地间挤出一片片黄褐色的梯田,像是从岩石缝里生出的希望。
大寨的田,不平整,坡度陡,地形险,但就是这样的一方土地,却养活了成百上千的农人。
村干部介绍说,这些地都是大寨人一锄头一锄头,从石头缝里挖出来的。
![]()
此行之后,他的心,留在了这片土地。
此后数年间,他三次造访大寨,不论寒冬酷暑,不顾病体劳累,每一次来,他都要和村民一起上山看地、下田谈话。
大寨不是一个村,而是一种理想,一种“从石头缝里开出庄稼”的倔强。
在他的文字中,大寨是诗,他曾在村委办公室里一口气写下十几首诗,字句朴素,毫无雕饰,却饱含热情。
这些诗作不像他早年的《女神》那般浪漫跳脱,却有一种更深的沉稳,是与土地对话后的沉淀,是与人民同频的心跳。
![]()
对郭沫若而言,大寨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村”,它是他晚年重新找回信仰的地方。
而大寨,是他灵魂得以安放的角落。
晚年,他频频写诗、写信、提字,每一次都绕不开“大寨”二字。
他不止一次地对身边人说:“如果我走了,把我送到那里去。”
告别尘世,像他的诗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的医院里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身边的人都知道,一个时代,真正翻过了一页。
他在昏迷前的最后几天,时断时续地说着话,医生听不清他说的内容,可于立群听懂了。
![]()
她知道,那是他的心念之地,是他未了的夙愿。
作为中国文坛的泰山北斗,他本可安然地长眠于八宝山,接受党和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礼遇。
八宝山公墓是无数革命先驱和国家栋梁的归宿,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身份的肯定,但郭沫若却选择拒绝。
“我的骨灰,不入棺,不入墓,不留纪念,撒向大寨。”
这是他留下的遗言,简短,没有多余的修辞,却像一首散文诗一样决绝深情。
很多人震惊,更多人不解。
可他的家人却明白,这不是一时的任性,而是他酝酿已久的安排。
![]()
他要回归土地,用自己的方式,告别尘世,也告别所有的荣耀纷扰。
6月18日,人民大会堂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郭老的遗像端庄慈和,会场庄严肃穆,悼词回荡,赞颂他为新中国的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可就在这宏大仪式落幕之后,真正的“告别”,才悄然开始。
6月20日,一架特制的飞机缓缓从北京起飞,载着装有郭沫若骨灰的容器,飞向山西大寨。
窗外云层翻卷,大地渐近,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大寨,是他晚年诗意安顿的归处。
终于,骨灰撒落了。
在空中旋转、飘散、坠落,在大寨的山坡、田埂、梯田之间飘洒,落入泥土,也落入人心。
![]()
骨灰撒完之后,飞机离去,尘归尘,土归土。
他,彻底与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
他不需要被“仰望”,他更愿意被“耕种”。
他用一场最像诗的方式,告别尘世,回归人民,也完成了对理想的最后一次投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