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里的绝唱
文/牟代祥
一阵绚烂的灯光之后,月亮从山坳里缓缓升起,它那柔柔的光线倾洒给守候在舞台下的每一个人的脸上……
趁着这几天休息的时间,我第一次踏进了武隆这片土地。刚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找了当地的一间民宿,舟车劳顿的我们想好好休息一番,但民宿老板建议我们要想了解武隆,不如先从一场盛会开始,再休息也不迟——去看一部叫做《印象武隆》的舞台剧。
对于这样一部关于“印象”的制作,我倒是有所耳闻,诸如《云南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等等,似乎有很多,不胜枚举,那《武隆印象》又是怎样的呢?它会不会呈现出另外的一种情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匆匆收拾了一下便出发前往。
一路上,山风轻轻地吹进车窗,那些裹挟着草木的味道便一股脑儿充斥了鼻息。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在城市里大抵是寻不到,也找不着的。道路两旁的杉树笔直地伸向天空,大有一种鲁迅笔下赞美树的味道——像两棵树,一棵是杉树,或许另外一棵也是杉树。在它们绵延不绝的构图里,我们就像在巨蛇的背脊上前行,然后,在尾端的地方停下来,随着一大群人在星星点点的缀饰下,安静地落座于观众区。
宽阔的舞台上,一束光从木楼里投下来慢慢地由暗变亮,一位裹着白色头巾的老人静静地坐在矮矮的长条凳上,他的手里拿着一个老式的烟斗,放到嘴里若有所思地吧唧一口,烟圈从他的嘴里慢慢呼出,又轻轻飘散。远处的大山像是收到了他的叹息一般,那些排列在树林深处红色的灯光猛然亮起,老人朝着它们大声地喊着,他老了,要离开了,想和那些曾经的伙伴来一次最后的告别!
不一会儿,老人的呼喊声就引来了同伴们的回应,在山的对岸,在江的侧旁,在石头的上面,在房屋的里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纤夫。
随后,一声鸡鸣划破夜空,时光猛然穿越回许多年前,滔滔江水汹涌着,滚滚而下,赤裸着上身的纤夫们拉着纤绳吃力地在江水旁前行……这仿佛就是一种时光记忆,是老人年轻时留下的足迹,他在回忆着那些往事,音乐却把我们带进故事的画卷里。
或许,对于纤夫这个词,我也是在小学的课文里有所了解,却不承想,原来这是在我身边真实的存在,只是我目所未睹,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来过。他们来过,在机器时代还没有来的时候,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标志,是那个时候行船的主角,就像九宫格的兴起,它是重庆火锅的一种标志,却不承想,它也是纤夫们走船时最美味的存在。
舞台的灯光不断变换着明暗,舞台上的人也由老人慢慢变成一群人,有年轻力壮的,有刚刚成年的,有男人,也有女人。或许纤夫这个群体在时代的前行中不断扩大,扩大的是时代的命运,扩大的也是时代的悲歌。就看着一艘船从远处徐徐行来,船上的灯火倒影在光影生成的江水中晃晃悠悠,如星子般静静沉寂。
那束光又重新静静地照在了老人身上,这个时候,他想起了那个等待他的姑娘,村口树旁,一身红装。盖头是父母临行前的祝福,哭嫁却成了此生永别的写照。夜是寂寞的,也是永恒的,像那晚姑娘和父母拥抱时的场景,像小伙子凌晨迎亲时花轿缓缓启程的身影。他是对她好的,她是等他归的,江水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山路领着他们向未来前行。
川江号子在江畔回荡,一声声,一句句,那些豪言壮语,那些缠绵故事,都在历史的书册中记载。他们没有扛过机器时代的碾压,甚至都来不及和未来握手言和便匆忙离开,只听见江水中细细的私语,还有那个姑娘在小屋里随黑夜慢慢隐去。
伴随着低沉的音乐,纤夫的图片在对山中缓缓展现,老人的呼喊声又再一次响起,“你们听到了吗?”“你们还在吗?”……这或许是老人和大山的最后一次对话,也可能是老人和江水的最后一次告别。他如果离开了,还有多少人也会如他一般慢慢从大山离开,从江水旁走远,直至消失不见。
我不敢想象,也不曾去预想,毕竟在时代的步伐中从来都不曾为了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停下。所以,即便他们曾是某个时代的印记,也或许是给那个时代带了些许功绩,但终究是会消失的,就和那个舞台上的老人一样,消失在这样灿烂的光影中,让纤夫这样的一个名词,最终成为历史上某一个实实在在的永不磨灭的烙印。
一阵绚烂的灯光之后,月亮从山坳里慢慢消失,它那柔柔的光线从人们的眼眸中缓缓远离……
回去的路上,山风轻抚耳旁,在树木间摇晃的声响中,我仿佛听到了川江号子歌声中永恒的绝唱!
作者简介:牟代祥,梁平区作协会员,供职于梁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图片来源: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