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三个没有”——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党支部的红色引擎
“作风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作风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风要求没有最严、只有更严”。这不仅是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党支部立下的“军令状”,更是一群建设者用汗水与担当书写的“作风答卷”,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引擎。
▲总承包部党支部书记王向平(右1)与党员技术人员在现场排查管线走向
作风建设的“起点意识”,是筑牢工程根基的“压舱石”。对总承包部党支部而言,每一次项目攻坚都是作风建设的新起点,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作风建设的“排头兵”。去年冬季,15号线九曲河出入场线面临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施工期紧张的双重难题。总承包部党支部书记王向平和18标项目书记李均强带头成立“党员突击队”,带领技术骨干连续36小时蹲守现场,逐一排查10多条管线的走向与功能,制定出“分时段、分区域”的精细化施工方案。当有人问起为何如此拼时,支部委员王宾总工程师的回答掷地有声:“轨道交通建设关系着千万市民的出行,今天的施工起点就是明天的民生终点,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种“永远在路上”的起点意识,让项目在2个月内完成了2个重难点节点的突破,将“进度滞后”的压力转化为“奋勇争先”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风建设无终点”的深刻内涵。
作风标准的“更好追求”,是打磨工程品质的“精钢钻”。在15号线的建设理念里,“合格”从来不是标准,“卓越”才是目标。总承包部党支部牵头成立“质量攻坚小组”,将“作风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要求融入每一道施工工序。在轨道铺设环节,党员轨道项目总工程师葛赋发现传统测量方式存在0.5毫米的误差,虽在行业标准允许范围内,却毅然提出升级测量设备的建议。为了找到更精准的测量方案,他带领团队查阅20多篇技术文献,对比8种测量仪器的性能,最终引入北斗定位辅助测量系统,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种对“更好”的执着,渗透在项目建设的每个细节:钢筋绑扎的间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混凝土浇筑的平整度偏差控制在3毫米内,甚至连工地临时围挡的清洁频率都制定了“每日两检”的标准。当上级单位来检查时,看到的不仅是规范整洁的施工现场,更是一份标注着“党员示范岗”“质量标兵区”的品质答卷——这是作风标准“永不止步”的最佳见证。
▲总承包部党支部副书记、指挥长李兵常在会议上或在现场巡查时都对安全工作提出严格要求
作风要求的“更严尺度”,是守护工程安全的“防火墙”。“安全是1,其他都是0”,这是总承包部党支部副书记、指挥长李兵在每次党员大会上必提的要求,而“更严”则是这份要求的核心底色。党支部建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制度,将18公里的施工线路划分为4个责任区,每名党员干部负责一个区域的安全监管,从安全帽的佩戴规范到大型机械的操作流程,每一项检查都“严”到实处。今年9月上旬,党员安全监督部经理李志锋在现场巡查时,发现一名施工人员未系好安全绳就登上脚手架,他立即叫停施工下来地面,当场严厉批评教育。“严是爱,松是害,今天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天可能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李经理的话让所有建设者绷紧了安全之弦。在“更严”要求的守护下,15号线项目实现了连续三年“零安全事故”,先后荣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管理标准化一级班组”、重庆市铁路集团“安全文明工地”、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让“作风要求无最严”成为项目建设的安全保障。
▲总承包部安全监督部经理李志锋(左1)在现场安全检查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的建设者们始终以“三个没有”为标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书写着作风建设的动人篇章。当列车未来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地下动脉时,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每一名建设者的名字,但一定会感受到这份凝聚着红色作风的匠心与温度。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党支部用“三个没有”的坚定实践证明:作风建设永远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更是新时代建设者们献给城市与人民的最好答卷。(林赤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