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冲垮了青石镇最后一段通村公路。老郑蹲在塌方处,裤腿沾满泥浆,手里的卷尺浸得发胀。作为县交通局的总工程师,他已经在这条山路上守了三天三夜,眼睛里布满血丝,像两团燃烧的炭火。
“郑工,雨太大了,先回帐篷避避吧。” 施工队的王队长递来块雨布,被风撕得哗哗响。远处的山坳里,几个背着背篓的村民正艰难地跋涉,篓子里的药材被雨水泡得发黑。这条公路修通前,他们要走四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镇上卖药。
老郑摆摆手,用铅笔在图纸上画了个叉。“涵洞得往这边挪五米,不然下次暴雨还得塌。” 他的声音被雨声打碎,“让挖掘机先清理滑坡体,我去看看上游的水源。” 王队长看着他消失在雨幕里的背影,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面时,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蹲在工地上啃冷馒头,说:“修路不是给领导看的,是给老百姓走的。”
县交通局的办公室里,新来的大学生小张正整理档案。老郑的抽屉里没什么私人物品,只有个褪色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本翻烂的《公路工程施工规范》,扉页上写着 “修路先修心”。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老郑站在刚通车的乡道上,身后是敲锣打鼓的村民,他手里捧着面锦旗,上面绣着 “为民修路,功德无量”。
“郑工可是咱们局的活菩萨。” 档案室的李姐端来杯热茶,“前几年修扶贫路,他在工地上摔断了腿,打着石膏还去现场指挥。开发商想偷工减料,他拿着规范一条条对照,硬是把不合格的路段全扒了重铺。” 小张注意到,李姐说起这些时,眼角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
暴雨停的时候,天边露出道彩虹。老郑踩着泥泞回到工地,手里攥着块石头,是从上游河床捡的。“地基得加固,用这种花岗岩碎石。” 他蹲在地上画示意图,泥浆溅到脸上也没察觉,“多花点钱没关系,要让这条路能管五十年。”
王队长面露难色:“郑工,预算已经超了,局里打电话来催好几次了。” 他压低声音,“张副局长的侄子是搞建材的,说可以供应便宜的水泥……”
“便宜的水泥能经住山洪吗?” 老郑猛地站起来,胸口的工作证晃得厉害,“上次山洪冲垮的那座桥,用的就是不合格的水泥!你忘了当时有多少人困在山里?” 他的声音有些发颤,那座桥塌的时候,他正在外地学习,回来后对着废墟蹲了整整一天。
局里的会议开得剑拔弩张。张副局长拍着桌子,指着审计报告上的数字:“郑建国,你看看你修的路,每公里成本比别人高百分之十五!群众都在反映我们铺张浪费!” 投影仪上的照片里,老郑修的路两旁种着整齐的行道树,排水沟砌得像艺术品,而邻县的扶贫路只是简单的砂石路面。
老郑从帆布包里掏出叠照片,是他带着技术员在山里测量的场景,有的在悬崖上系着安全绳,有的在雪地里啃干粮。“张副局长,” 他的声音很平静,“这条路上有七个弯道,十三个陡坡,不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明年雨季就得出人命。” 他指着张副局长身后的锦旗,“那是青石镇的老百姓送的,上面写着‘平安路’,不是‘政绩路’。”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有人悄悄低下了头。最后,局长拍板:“按郑工的方案来,超支的部分我去跟县里申请。” 散会时,张副局长经过老郑身边,冷笑一声:“都快退休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图什么?”
老郑没抬头,正在笔记本上画涵洞的结构图。“图夜里走山路的人能看见亮。” 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
公路通车那天,青石镇的老百姓来了几百人,敲锣打鼓地把块 “民心路” 的牌匾送到工地。老郑被孩子们围着,手里塞满了野核桃和山枣。一个瞎眼的老婆婆摸着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说:“郑工程师,我孙子终于能背着书包去镇上上学了,不用再让我牵着走悬崖了。”
老郑的眼圈红了,想起刚参加工作时,他在山区修路,有个小姑娘每天都来送水,说长大了要当工程师,修好多好多路。后来那姑娘在山洪里为了救学生被冲走了,他在她的书包里发现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郑叔叔说,路是有良心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通车后的第三个月,老郑在巡查路段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亲手修的公路上。送医途中,他迷迷糊糊地抓着司机的手,说:“涵洞…… 再检查一遍……”
葬礼那天,青石镇的老百姓来了上千人,沿着新修的公路排了两里地。有人捧着刚摘的野菊花,有人背着自家种的红薯,还有人举着 “郑工一路走好” 的牌子。王队长在墓前放了把老郑用过的卷尺,尺子上还沾着青石镇的泥土。
小张在整理老郑的遗物时,发现了个上了锁的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叠泛黄的汇款单,收款方都是青石镇的贫困学生。最底下压着张诊断书,是三年前的,上面写着 “胃癌早期”。
局里要给老郑申报先进个人,张副局长拿着材料,手指在 “无私奉献” 四个字上停留了很久。窗外,新修的公路像条银色的带子,蜿蜒在青山绿水间,阳光下,路面上的反光像无数双含笑的眼睛。
后来,青石镇的老百姓在路边种了排向日葵,每年夏天都开得金灿灿的。他们说,这是郑工最喜欢的花,像他修的路一样,永远朝着太阳,永远向着光明。而那条浸透着老郑心血的公路,成了连接山里山外的生命线,也成了刻在老百姓心里的丰碑,无声地诉说着一个老工程师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许多年后,当小张也成了总工程师,在工地上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老郑那句话:“修路先修心,心正了,路才稳。” 他知道,老郑的精神就像那些向日葵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的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