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无忌。
说实话,作为一个武汉人真的不知道最近网上在争这事,问了身边好一圈黄冈人(其中包括好几个黄梅人),也不知道这个事情。
但是,试问所有湖北人,谁不是打小就知道《天仙配》?怎么说呢,这三个字就跟“热干面”一样熟悉。
初闻这个争议话题,我觉得很好笑。你猜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呢?
字面已经说明了90%的问题。
![]()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80后,虽不是戏曲爱好者,但我小时候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的概率,就像老北京人小时候听到鸽子盘旋的嗡嗡声一样频繁,都是融进血脉里的。(武汉到黄梅县的总距离为195.26公里,并且我从没去过)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清道光年间因战乱灾荒传入安庆地区,与当地徽剧、民歌、花鼓灯等艺术形式融合,逐渐形成独立剧种。
![]()
安庆作为戏曲之乡,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为黄梅戏提供了养分——元代戏剧人物瓷枕、程长庚等徽班名角的历史影像,印证了此地“无石不成班”的戏曲传统。清末民初,蔡仲贤、胡普伢等艺人将黄梅调从“三打七唱”的草台表演,发展为有固定剧本、行当和伴奏体系的成熟剧种,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通过电影传播,使黄梅戏成为全国性剧种。
2006年,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联合申报的黄梅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重点,是联合申报。
老一辈的戏迷是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一直以来的定论都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因为传唱历史年限不够,不得已找黄梅戏发源地合作共同申遗才通过的。但从2016年起,安庆文旅发文不承认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口罩之前在网上闹过一阵子,认为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庆。
据百度,截至2023年末黄梅县户籍人口为956179人;截至2024年末安庆全市常住人口为409.8万人。由于黄梅县人口少,舆论声量不够大,争论不过安庆地区,所以安庆就占据了舆论主导权。我们湖北的剧种多得很,除了黄梅县当地人没人关心黄梅戏发源地这事,但是安徽很多网友得寸进尺,造谣湖北文旅承认安徽是黄梅戏发源地,所以湖北文旅直接硬气表达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县,国家早已定论的事实。
![]()
至于说湖北文旅,我只能说他确实挺讨巧。因为湖北文旅就只说起源于湖北,不说发扬于安庆。而起源于湖北确实是事实,并且两地政府都联合申报了,怎么可能推翻呢?但是一句话只说前半段,全然不提安徽的发扬作用,甚至于黄梅戏的发扬基本都是安徽后期的功劳,也不妥。
湖北文旅说的都是真的,但是真话只说了一半。所以安徽人如果要跟湖北辩起源,越辩越吃亏,越辩我们黄梅县名气越大。安徽人要想抢回来,不能争起源问题,而是强调两个事实:1,湖北人除了黄梅地区,基本不听黄梅戏(买票听);2,黄梅戏的发扬、壮大,直至最后成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都是安徽这边的贡献。尤其是安庆作为安徽当时的省会,在宣传黄梅戏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还是咱们老祖宗说得好:合则两利,斗则炒流量,利好当地旅游,然后一起做大做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