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了,但不许看。战场上杀人如麻,新闻稿却只剩“勇猛进军”。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设下新闻审查铁规:凡是丢脸的、不体面的、暴行实录的,全打上“不许可”三字封口。
这些照片不是不能洗,是不能说,不能传,不能存。军令如山,媒体低头。但大阪《每日新闻》却藏下了三十万张“不许可”底片,成了历史黑幕中的漏光一角。
这些底片为什么被封,怎么被藏,又藏了多少?一桩压着历史记忆的铁盖子,至今还没掀完。
“不许可”:盖章比子弹快,封住每一滴血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陷落,城内血流成河,尸体布满江岸。侵华日军第六师团与第十六师团在进城前已完成扫荡,入城后发动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南京军事法庭认定,在六周时间内,超过30万中国平民与战俘遭屠戮。
![]()
屠杀在继续,镜头也在拍摄。
日本陆军大本营新闻部授权战地摄影官全程跟随拍摄战况,这些摄影人员多数来自日本各大新闻社。《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报社派出超过150名记者,仅南京战役期间,日军随军摄影师即多达150人。
![]()
拍下的内容包含:活埋、刺杀、焚尸、奸杀、洗劫、斩首。新闻部设有审查部门,对照片逐一审视,凡涉及战败、暴行、士气低落、俘虏被杀等内容,统一盖章“不许可”,作为“内部资料”处理。
审查流程固定:摄影官每日将底片送至新闻总务部,交由军部审阅备案,标注是否“许可发表”。审查结果以红章标注于照片背面。若盖上“不許可”印章,照片必须封存或销毁。
![]()
此制度开始执行时间为1937年10月,战地记者行动全部归军部统筹。《大公报》记者徐铸成曾在战后撰文指出,南京陷落后,城市被严密控制,任何外国记者不得随意拍摄或记录真实场景。
记者只被带往精心布置的“安全区域”,所能发布者皆经审查。真相被切割,公开的信息仅剩“秩序恢复”、“战后清理”、“敌人溃败”。
![]()
1940年后,南京、徐州、武汉等地的“不许可写真”开始集中调档、销毁。东京方面数次发布密令,要求战地单位将“不许可”照片统一交还军方集中处理,不得留底,不得复印。
![]()
这些规定产生了双重效果。其一,军队内部掌握了战争过程的真实记录。其二,公众完全被封锁在“胜利宣传”的虚假叙事中。照片成为内部证据,成为压在真相之上的铁幕。
审查制度全程执行至1945年投降,日本本土与侵略区共计封存超过数十万张底片。但这只是官方登记数据。未上报的,未归档的,未烧毁的,还藏在后面。
三十万张藏底片:大阪这家报社,到底“犯了多大忌”
《每日新闻》总部位于大阪。战后调查显示,该报社在1945年投降前,私自保存了至少30万张“不许可写真”底片,均为1931至1945年间日军侵华战场拍摄资料。
![]()
这些底片原本应在战败当年烧毁。1945年8月,日本参谋本部下达机密指令,要求各新闻社销毁战时负面图像,尤其标记“不许可”的照片。
《每日新闻》收到命令后,未按军令行事。报社摄影部负责人暗中转移底片,将其封存在大阪一处旧仓库内。
![]()
1947年,美国驻日盟军司令部启动新闻调查时,《每日新闻》内部员工将底片转移至京都旅馆地下室,密封二十余年。
1972年,该批底片首次在《每日新闻》馆内资料部被重新整理,1977年解密部分照片。其中包含南京街头尸体堆积、百人斩比赛现场、日军将战俘推入长江等图像。部分照片背后盖有“不许可”红章,另附审查记录编号。
![]()
这批底片成为《日本秘藏侵华战争照片实录》的核心基础。该套资料由日本研究者傅光中带队编辑,历时5年,于2023年首次出版。
第一辑共计收录照片1407张,来源全部为当年报社内部私藏资料。其余底片尚未完全整理,推测尚有逾28万张未公开。
![]()
目前可见图像中,90%以上为“禁止发表”级别照片,其中包含徐州、济南、南昌、汉口、杭州等战场,部分照片附带文字说明与拍摄时间,揭示日军屠杀平民、焚毁村落、枪杀战俘等过程。这些照片多数从未出现在任何历史课本或国际战犯法庭档案中。
《每日新闻》的保存行为,在战后被界定为“越权保管国家军事资料”,但未追责。日本政府与军方长期回避“不许可写真”话题,对相关图像采取沉默政策。直到2010年后,个别资料在民间历史馆才零星亮相。
![]()
30万底片数字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并非军方官方保存,而是一个新闻机构单方面的越轨行为。如果以此为参照,其他媒体机构或军队单位尚未曝光的底片总量,将远远超过目前已知水平。
这些照片被命令销毁的原因,并非出于军事机密,而是因为图像内容直接呈现战争罪行现场,足以构成国际法庭的刑事证据。
![]()
图像不是艺术,是铁证。底片不是历史碎片,是历史本身。接下来要问的是,那些没被藏下来的,又是如何彻底从记录中蒸发的?
每一张封死的照片背后,都压着一具尸体
2024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了一批未曾曝光的历史影像资料。
![]()
部分图像由社会征集而来,标记原始拍摄地为南京下关、汉中门、草鞋峡等地段,照片中尸体堆叠成山,女子赤身裸体,男童腹部被刺穿。这些照片,此前从未公开出现,亦未在任何史料中留存记录。
![]()
调查指出,这批照片由在南京生活的日本华东照相馆技师罗瑾在1938年冲洗而成。当年,罗瑾年仅15岁,日军军官将两卷樱花牌胶卷交由其处理。罗瑾冲洗后秘密加印30余张,精选16张制成小册并藏于交通电讯集训队内。
![]()
1941年,相册被迫转移,后由吴旋发现并保存。1946年,南京军事法庭采用该相册作为庭审核心证据,编号“京字第一号证据”。这一证据直接推动日军战犯谷寿夫被判处死刑。
![]()
这套照片之所以能够留存,是因为从未交由日军新闻部审查,属于意外幸存。换言之,若照片进入审批流程,早以盖章销毁。
该事件恰恰证明,“不许可写真”一旦纳入军控系统,将彻底从历史中抹除。
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在中国战场拍摄大量图像资料,其内容覆盖屠杀、性暴力、破坏、洗劫、辱尸。
![]()
拍摄设备包括小西六、樱花、尼康系列胶卷机,日军摄影队每月拍摄照片数以万计,仅南京保卫战一役,底片估计超10万张。
![]()
这些照片绝大多数未被公开。部分在战后由盟军接收,纳入东京审判资料,但90%以上在战争结束前被主动销毁或隐匿,失去了作为证据的可能性。
“京字第一号证据”留下了16张,已经改变了一场审判的结果。而30万张照片背后的死者、村庄、尸堆、废墟,如果全部亮相,将呈现怎样的战争图谱?
![]()
我们不清楚全部数字,但知道一件事:这些“不许可”的照片,曾被拍下。只是,真是太刺眼,于是他们用命令、用火、用审查,把它们封进了历史的黑盒。
参考资料:
电影《南京照相馆》背后: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发现始末.新华网.2025年07月30日
南京大屠杀再添新证!发现“几乎未出现过”的照片.新华报业网.2024-11-01
九一八83周年不许可写真:被侵华日军禁止发表的照片.澎湃新闻.2014-09-18
侵华日军:“不许可”照片背后的真相.新浪军事.2006-12-19
专访《日本秘藏侵华战争照片实录》编辑团队:5年打磨终面世,还将继续出版相关系列.海报新闻.2023-09-23.
文化中国行·文博日历丨这本历史档案是《南京照相馆》底片“原型”.央视新闻.2025-08-17
显影“京字第一号证据”后的平民壮举.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2025-07-19
《南京照相馆》角色原型罗瑾的“抢救”人生.新华网.2025-08-20.
环球时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撰文:解码《南京照相馆》背后的真实故事.常州大学媒体常大.2025-08-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