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演进,不少民众察觉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医院处方中,国产药品的比例明显上升,而进口药品却似乎“淡出了视野”。
![]()
部分患者即便在公立医疗机构也难以购得进口药品。针对这一现象,央视记者在2024年10月走访多个地区,深入调查背后原因,揭开了这一变化的真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
进口药都去哪儿了?
过去,进口原研药在大众心目中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的象征。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长期慢性病治疗,许多人都倾向于选择知名跨国制药企业的药品。但如今,当你走进公立医院时,这类药品已经难觅踪影。
2024年10月,浙江一位家长因孩子患上支原体肺炎,希望使用进口阿奇霉素,却发现医院无货,只能开具国产替代品。这一情况在网络曝光后,引发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广泛共鸣。
![]()
似乎人们突然意识到,进口药为何变得如此稀缺?
随后,央视记者实地走访多家三甲医院发现,诸如达菲胶囊、部分进口降压药仍然存在,只是库存有限、开药更为审慎。那么为何公众会感觉它们“消失”了呢?
![]()
其实从2018年起,国家启动了一项彻底改变药品采购模式的机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虽然名称听起来复杂,但其核心逻辑简单明了:国家统一组织“团购”,医院承诺采购数量,药企通过低价换取销量。
集采机制的运行方式是:医院拿出全年某类药品70%的采购份额进行招标,哪家药企报价最低,谁就能中标。未能中标的药企,即便是国际知名原研药品牌,也难以进入医院采购名单。
![]()
2023年11月,国家组织了针对包括阿奇霉素在内的42种药品的集中采购。进口原研药的报价为5.58元/袋,而中标企业中最低报价仅为0.98元。结果不言而喻,进口药未能中标。
例如降压药“络活喜”氨氯地平在中国市场售价为每片3元多,而在日本仅售1元,葡萄牙甚至不到1元。
![]()
再如降脂药立普妥,国内售价接近6元/片,而英国市场仅需0.3元。这种价格倒挂现象,给医保基金和普通患者带来了沉重压力。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保资金需要覆盖十几亿人口,必须精打细算。如果仿制药疗效相差无几,自然优先选择价格更低的选项。
![]()
另一方面,原研药专利到期后通常会遭遇“专利悬崖”,仿制药大量涌入市场,价格迅速下跌。带量采购只是加速并规范了这一过程。
因此,进口药并非被“驱逐”出医院,而是在新规则下主动选择退出。要么降价参与集采,要么转向私立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
![]()
然而,在当前药品市场中仍存在多种类型药物,普通民众又该如何辨别呢?
![]()
原研药 vs 仿制药
我们在医院常见的药品大致可分为三类:进口原研药、国产原研药和国产仿制药。虽然名称相似,但它们的研发路径和定价机制却截然不同。
进口原研药由国外制药企业研发,经过大量临床试验才可上市。这类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平均耗时10–15年,投入资金往往高达数十亿美元。
![]()
正因如此,它们通常价格高昂,并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一旦专利到期,其他企业便可合法仿制,即我们熟知的仿制药。
由于无需重复研发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有时仅为原研药的十分之一。
![]()
那么国产原研药又是怎样的呢?近年来,国内药企也陆续推出自主原研药品,价格普遍低于进口产品,尽管研发流程与标准与原研药一致,但省去了关税和中间环节。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提到的印度仿制药之所以广受欢迎,核心原因就是价格低廉且效果显著。
![]()
当疗效相近、价格差异巨大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思考:是否必须选择进口药品?
事实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机制,意味着所有上市销售的仿制药必须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相当。
![]()
因此,从理论上讲,仿制药并不逊色于原研药。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便能更客观看待当前医院药品结构的变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疗效相近,为何仍有部分民众坚持购买进口药品?
![]()
![]()
患者心理
尽管政策和数据都证明仿制药安全有效,但仍有大量患者宁愿多花钱也选择进口原研药。这种偏好,并非完全是盲目崇拜。
对于急性病患者而言,家属往往心急如焚,只选高价、不选低价,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他们担心国产药起效慢、疗效打折,哪怕只是心理作用,也愿意为“进口”二字买单。
![]()
而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对价格更为敏感,反而更容易接受仿制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中,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国产药品。
归根结底,这种“进口情结”背后,其实是信任问题。尽管国家有一致性评价机制保障,但许多人仍对仿制药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是否真能与原研药完全一致。
![]()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给出了权威回应。
她介绍,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牵头开展了第一批集采药品的真实世界研究,覆盖14类重大慢性病药物。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
![]()
有趣的是,许多患者在亲身尝试两种药品后也有了新的认知。对大多数普通患者来说,用更低的价格获得疗效相当的药品,同时减轻医保基金负担,这其实是一种双赢局面。
![]()
回过头来看进口药难开的现象,其实并非某些人想象中的“断供危机”,而是一次有序的资源配置优化与价格机制调整。
从盲目追求进口到理性选择疗效,我们正经历认知升级与信任重建的过程。国家推动带量采购,并非为难患者。
![]()
恰恰相反,是为了让有限的医保基金覆盖更多人群,减轻普通百姓看病购药的经济负担。
进口原研药也并未消失,它们只是逐渐从“主角”变为“配角”,有的退居二线,有的转向创新药物开发。
![]()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医疗体系正朝着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我们不妨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药盒上的标签,它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重要。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药品是否安全、是否有效、是否能让康复之路更加稳健。只要对症,就是好药。
![]()
主要信源
广州日报2024-11-09 02:34 |——最好看最好玩的新闻在这里与你分享!公立医院为何难开进口药?原研药去哪儿了? 2024-10-12 21:21:07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进口药“消失”之问(中):进口原研药和国产仿制药的药效到底有无差别?——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