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失去合作多年的MNC,现在又遭遇大客户出乎意料的需求转变,配备的产能“要搁置了”,准备大干一场招聘进来的员工“只能裁了”。
大客户或“折戟生变”,CDMO巨头被迫裁员
Guide View
近日,外媒报道因“一位大客户出乎意料的需求转变”,CDMO巨头Catalent将在其位于巴尔的摩的基因疗法工厂裁减350名员工。
这是Catalent的一位发言人通过邮件向媒体证实的消息,但发言人拒绝透露客户名称,不过媒体推测可能是Sarepta Therapeutics,这家基因治疗公司是巴尔的摩工厂备受瞩目的客户之一,且双方合作历史悠久,这进一步暗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Sarepta Therapeutics最初于2018年选择Paragon Bioservices为其生产用于临床试验的Elevidys。随后,Catalent于2019年4月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aragon;2023年1月,Catalent宣布将通过一项扩大的合作协议,在巴尔的摩工厂为市场生产Elevidys。这比该基因疗法获得FDA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加速批准早了几个月。
外媒报道,Sarepta在过去几周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包括基因疗法Elevidys的需求下降、患者死亡事件的披露,以及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就暂停该疗法运送问题的反复交涉。
![]()
相关事件时间线,盖德视界梳理如下:
Elevidys最初由Sarepta公司研发,2019年罗氏以11.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在美国以外地区的商业化权利;2023年6月获FDA加速批准,一经面世便成为焦点:定价320万美元,是史上第二贵的“天价”基因治疗产品。2023年,Elevidys上市2个月大卖6911万美元,2024年全年净收入总计为8.21亿美元,占Sarepta公司当年产品收入的近一半。Sarepta曾预计2025全年销售额将突破 29 亿美元,但今年二季度突发重大变故。
![]()
图源:药企官网
2025年3月,一名接受Elevidys治疗的患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2025年6月出现第二例死亡。两例均发生于非行走患者群体。随后FDA要求Sarepta在产品上添加了黑框警告,期间也要求 Sarepta暂停发Elevidys,被拒。
今年7月中旬,Sarepta宣布将自愿暂停发货。随即,罗氏也暂停了对部分国家的发货,在不参考FDA审批且已批准上市的国家,罗氏将在与当地监管机构协商后继续供应Elevidys。
7月中旬,Sarepta还发布了一项“止血式”战略重组计划——裁员500人、减负、砍管线,停止了几个项目的开发,包括大多数正在开发的肢带肌营养不良症(LGMD) 基因疗法,将研发重心放在了小核酸药物——siRNA(小干扰RNA)上。同时调整DMD的适用策略,开发新的免疫抑制方案。
在“失意者”“遇挫者”比比皆是的DMD基因治疗领域,Sarepta曾是唯一实现商业化盈利的公司。如今遭遇重挫“折戟”DMD赛道:Elevidys因安全事件引发的监管限制和市场担忧,导致商业供应暂停及需求下滑,销量从一季度的3.75 亿美元,断崖下滑至二季度的2.82亿美元,环比降24.8%。一款预计年销能达29亿美元的潜力大药“眼看要陨落”,商业化生产“戛然而止”似乎也是早晚的事情。难怪外媒推断,Catalent裁员大概率与Sarepta相关。
![]()
7月28日,FDA部分逆转立场,允许Sarepta恢复向能够行走的DMD患者供应Elevidys。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外媒的推测,一是Elevidys未来很可能只被允许面向DMD特定患者销售,市场必然大缩水,产能需求也会锐减;二是Sarepta突然宣布裁员、砍管线,停止大多数正在开发的LGMD基因疗法,转而主攻小核酸药物。这两大既定事实,恰恰符合Catalent发言人告知媒体的裁员原因:一位大客户出乎意料的需求转变。
Catalent在巴尔的摩的这座工厂位于马里兰大学生物科技园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ioPark),专注于基于AAV的基因疗法生产。尽管面临此次裁员,Catalent的发言人仍补充道:“我们的基因疗法业务持续看到强劲增长,我们期待着代表客户努力,为患有遗传性疾病/障碍的患者提供创新的疗法。”
![]()
图源:药企官网
合作多年的MNC,可能也要“单飞”
Guide View
Catalent被诺和控股收购之前,已是满身风雨,渴求上岸:其在2023财年营收和净利润剧降、亏损扩大146%的局面下,先被“并购之王”丹纳赫(Danaher)叫停收购,最后才被诺和控股与诺和诺德看上收购,成功上岸。
然而收购之后,留给双方的绝非“坦途一条”,诺和要解决Catalent疯狂扩张后屡屡暴雷的生产与合规质控问题、以及其高于预期的运营成本。
Catalent从第三方纯CDMO转为诺和控股旗下的Novo-Catalent不仅等于失去老客户“礼来”,也在动摇其他合作MNC客户的“决心”,近几年每年都暴露的生产问题,更可能是加速MNC老客户离开的“催化剂”。
![]()
从去年到今年,与Catalent合作的MNC不止一次出现“动摇想单飞”的迹象。比如,去年收购交易宣布后的第二天(2024年2月6日),Catalent第一大客户阿斯利康当即宣布:将向美国马里兰州一座生产基地投资3亿美元,主要用于细胞疗法(这也是Catalent优势业务),后期可能扩展至其他领域。据了解,阿斯利康包括二甲双胍、达格列净、沙格列汀、度伐利尤单抗在内的8款知名药品都由Catalent生产。(详见盖德视界历史报道:)
再比如,再生元被Catalent生产质量问题连坑两次后,目前正在接触第三方提供问题解决方案(详见盖德视界历史报道:)。
今年早些时候,再生元(Regeneron)宣布与富士胶片旗下生物药CDMO企业 Fujifilm Diosynth Biotechnologies 达成一项超30亿美元、为期十年的合作协议。
不仅如此,再生元还将在纽约州积极拓展制造版图:对塔里敦(Tarrytown)设施实施 36 亿美元的扩建计划,于伦塞勒(Rensselaer)新建灌装和包装工厂,同时购置萨拉托加斯普林斯(Saratoga Springs)超100万平方英尺土地,为未来生产设施建设预留空间,该地工厂未来也可用于提升自有产能。
![]()
一步失速可能步步失速,Catalent要尽快走出调整周期
Guide View
根据收购前的财报,Catalent美国客户的收入占比约70%,剩余约30%的收入来自欧洲(约20%)和世界其他地区(约10%)。
如今美国市场CGT大客户或“折戟生变”,核心业务生物药生产困于质量问题,还要面临来自纯CDMO化的其他巨头的市场猛攻,比如Lonza, Samsung Biologics的直接竞争,以及许多专注于特定技术(如CGT)的利基CDMO的“抢食”……由此可见,即使成功被诺和控股收购上岸,Catalent依然面临诸多发展挑战,压力不可谓不大。
![]()
由于收购后退市不再公布财报,外界也很难获知Catalent具体的运营现状,在全球CXO巨头的走势下,希望Catalent能尽快走出调整周期,完成上岸后的再出发。毕竟调整周期越长,越不利于其拓市发展,时间就是机遇,一步失速可能步步失速。
参考来源:
[1] Bio Journey
[2] E药经理人
[3] Being科学
[4] 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5] 盖德视界历史文章
制作策划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