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JACC:Case Reports报道了葛均波院士团队的一例极具启发性的前降支心肌桥病例,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心肌桥三联征”的概念
撰文:杨靖
前言
作为心内科医生的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反复发作胸痛,辗转就医,冠脉造影却显示“一切正常”,抗缺血药物收效甚微,甚至常用的硝酸甘油反而加重了痛苦?患者深陷焦虑,医生也倍感困惑。这看似无解的谜团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被忽视的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桥,以及由其引发的一组独特临床征象。
近日,JACC: Case Reports报道了葛均波院士团队的一例极具启发性的前降支心肌桥病例,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心肌桥三联征”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病例报告,它打开了一扇窗,揭示了在看似“正常”的冠脉造影背后,心肌缺血症状如何与心肌压迫、血管功能异常(痉挛、微循环障碍)及显著的心理焦虑深刻交织,形成复杂的致病网络。葛院士团队从这位59岁女性曲折的胸痛故事中,提炼出“不典型胸痛、异常心电图、显著焦虑”这三大核心特征,为我们识别和理解这类棘手患者提供了关键钥匙。这项凝聚了葛院士长期临床洞察与思考的突破性工作,再次彰显了从细微处发现科学问题、以整体观破解临床难题的卓越能力。
由于原文刊载的杂志篇幅所限,让我们以这篇病例报告的共同作者——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心内科杨靖教授的视角,深入探索心肌桥“三联征”背后的故事、机制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开启一段拨开胸痛迷雾的探索之旅。
病例描述
女性,59岁。该患者表现为过度焦虑,伴有难以缓解的心绞痛和运动心电图异常表现。她曾被诊断为冠心病,但其胸痛并未因服用抗缺血药物而缓解;服用硝酸甘油片后,胸痛甚至加重。
体格检查结果、心脏生物标志物、常规静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均正常。心电图运动负荷检查时,患者出现中度心绞痛和Ⅱ、Ⅲ、aVF及V4至V6导联ST段明显压低(图A和B),故终止了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阻塞,前降支存在孤立性心肌桥,伴有典型的“挤奶现象”;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该效应加重(图C和D)。其他心外膜动脉未发现狭窄。进一步的IVUS显示在出现“挤奶现象”的节段存在“半月现象”,这是心肌桥的典型特征。
通过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 23.75mg,每日一次)和抗焦虑药物(盐酸舍曲林片 50mg,每日一次)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A)十二导联标准心电图显示静息状态下ST段存在非特异性偏移。(B)运动时,在II、III、aVF导联以及V4至V6导联出现显著的ST段压低。(C)和(D)展示了左前降支冠状动脉造影的典型特征,以及舒张期和收缩期相关节段的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
深度解析“心肌桥三联征”
通过对该病例及类似患者的分析,葛院士团队提炼出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常表现出的一组核心临床特征,并将其命名为“心肌桥三联征(Myocardial Bridging Triad)”。
■1.不典型胸痛(Atypical Angina)
胸痛或心前区不适症状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不典型(非典型的劳力诱发)。
症状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甚至加重(机制:硝酸甘油扩张血管,可能加重心肌收缩时对桥下血管的压迫,或诱发桥血管痉挛)。
■2.“特殊”的异常运动心电图(Abnormal Exercise ECG)
运动负荷心电图常出现阳性结果(ST段压低),提示心肌缺血。
但缺血表现存在一个关键矛盾点:ST段压低出现在Ⅱ、Ⅲ、aVF、V4~V6导联(通常对应左室下壁及侧壁)。而心肌桥本身压迫的是前降支,主要影响左室前壁供血。
我们调查发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孤立性LAD心肌桥且运动负荷心电图阳性的患者中,高达75%的患者呈现出这种“缺血导联与心肌桥位置不符”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3.显著的焦虑/抑郁(Anxiety/Depression)
此类患者常合并明显的心理问题,以焦虑和/或抑郁状态多见。
我们还发现:在上述同一队列的心肌桥患者中,通过标准化心理调查问卷评估发现,超过60%的患者存在显著焦虑,约1/3存在抑郁。
机制探讨
心肌桥导致心肌缺血主要由以下原因:
1.心肌收缩时血管压迫;
2.舒张时血管扩张受限;
3.血管痉挛;
4.微循环功能障碍。
该病例聚焦的矛盾点在于: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出现下壁导联(Ⅱ、Ⅲ、aVF)和侧壁导联(V4~V6)的缺血样ST段改变,这一现象与心肌桥压迫前降支的解剖位置看似矛盾。其背后机制可能涉及供应下壁心肌的血管痉挛,以及微血管功能障碍。
脑-心交互作用不容忽视。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已被证实与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心理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诱发或加重上述血管功能异常,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突出。
精准治疗策略
基于对机制的理解,心肌桥(尤其伴有三联征)的治疗策略应个体化:
■1.首选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核心作用是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直接减轻收缩期对桥血管的压迫,增加舒张期冠脉灌注时间。部分药物(如美托洛尔)还具有一定抗焦虑效应,对合并焦虑的患者是“一箭双雕”。
■2.次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可减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并具有抗血管痉挛作用。尤其适用于对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或有禁忌(如哮喘)的患者。
■3.重视心理干预:
必须评估并积极处理焦虑/抑郁状态。根据严重程度,可选择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或抗焦虑抑郁药物(如SSRIs类药物舍曲林)。打破“脑-心轴”恶性循环至关重要。
■4.避免使用硝酸甘油:
因其可能加重心肌桥压迫或诱发痉挛,通常无效甚至有害。
葛均波院士的里程碑式贡献
提到心肌桥,葛均波院士的名字是绕不开的里程碑。30多年前,他就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描述了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特征性“挤奶现象”和在血管内超声(IVUS)中的“半月征”。他还通过多普勒血流检测,报道了心肌桥部位特征性的“指尖现象”,揭示了其导致血流受限的功能学证据。
心肌桥,这种最常见的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曾一度被简单视为“良性”变异。然而,葛院士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临床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通过从形态学(造影、IVUS)到功能学(血流动力学)的系列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系统构建了心肌桥的完整诊断评估体系,并深入阐明了其导致心肌缺血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这些开创性工作极大地革新了医学界对心肌桥的认识,将其从“良性”标签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其潜在的临床危害性。葛院士至今仍是全球心肌桥研究领域被引次数最高的学者,他所确立的IVUS“半月征”作为心肌桥诊断金标准,已被写入国际权威心血管诊疗指南。
此次病例报道的突破性意义:从“血管”到“人”的整体观
本次报道的病例及提出的“三联征”,在葛院士既往的杰出贡献基础上,集中反映了他近十年提出“泛血管”整体观的学术思想,实现了新的突破:
■局部到整体
从专注于心肌桥本身的形态与功能(挤奶现象、半月征、指尖现象、血流动力学机制),延伸至患者的整体临床表现,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无创检查特征(特殊的运动心电图改变)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
■揭示矛盾,启发思考
葛院士敏锐地发现了临床表现(前降支受压)与检测结果(下/侧壁导联缺血)之间的“不符”,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可能涉及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为广大的心血管医生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思路和研究方向。
■见微知著,临床意义重大
这不仅仅是一个病例报告。它总结提炼出一类具有共同特征(三联征)的心肌桥患者群体。这类患者常常因为反复发作的胸痛/不适症状,经历多次就诊和检查,承受着巨大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他们常被归入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缺血/心绞痛(INOCA/ANOCA)的范畴。该病例启示我们,在面对INOCA/ANOCA患者时,必须进行更精细化的分型鉴别:
是心肌桥导致的缺血?
是冠脉痉挛?
还是微血管功能障碍?
或是以上因素的组合?
■强调“脑-心轴”:在临床中遇到的INOCA/ANOCA患者中,心理异常(尤其是焦虑)的高共病率,以及“脑-心轴”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心脏症状加重心理负担,而心理应激又加剧血管功能障碍(痉挛、微循环障碍)和心肌缺血,形成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
因此,当面对那位反复胸痛、造影“正常”却深陷焦虑的患者,“心肌桥三联征”这把钥匙,将助我们解锁“心肌桥-INOCA-心理”的复杂网络,迈向“身心同治”的精准诊疗之路。
致谢
原文中并未提及,作者在此公众号文章中诚挚感谢中山医院心内科戴宇翔教授、黄嘉医生在此文发表过程中的襄助和支持;弭守玲教授协助进行了病例数据的统计。
专家简介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荣誉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69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7项。
担任
Cardiology Plus
主编、Heart(BMJ Journals)
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中国高级副主编、Herz
国际部编辑;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3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白求恩奖章、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ICI)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专家简介
杨靖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院长助理、心内科副主任
泛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胸痛中心认证、质控飞检专家
研究领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人工智能大数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博士后基金等项目
研发、建立并转化泛血管疾病防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JACC Case Rep. 2025 Aug 6;30(22):104656. doi: 10.1016/j.jaccas.2025.104656.
[2]J Am Coll Cardiol. 2024 Jul 16;84(3):298-314. doi: 10.1016/j.jacc.2024.05.016.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本文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