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南北两城上演相似戏码:上海TWOI首店开业,瞬间引爆抢购潮。粉丝跨城奔赴,黄牛伺机而动,原价88元的发夹被炒至300元,最终因现场失控被迫闭店。同日,深圳苹果新店开业市民通宵排队只为限量保温杯。开业现场排出数条长龙。据排队消费者称,有不少市民彻夜排队,凌晨一两点就来商场打地铺了;来现场不但可以买新品,还可以领取一款开业限定纪念品——带有苹果logo的保温杯,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向排队人员发放的号码牌已经过千了。值得关注的是,这款保温杯已同步出现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售价设置高达558元。这两幕荒诞剧共同揭开了"排队经济"的面纱——消费行为已异化为对稀缺性幻觉和社交资本的追逐。
![]()
排队本身已成为一种身份仪式。在物质过剩时代,人们购买的已非商品功能,而是"在场证明"。苹果保温杯和TWOI发夹的价值,在于它们能转化为社交平台上的展示资本。这种消费景观化现象印证了韩炳哲所说的"展示命令"——所有行为都需被观看才有意义。
![]()
排队狂欢背后是意义感的饥渴。通过参与限量抢购的集体行动,原子化的个体获得短暂归属感。商家深谙此道:苹果用限量纪念品维系热度,TWOI靠明星效应制造话题。当发夹溢价三倍、保温杯转手暴利时,价格已与价值脱钩,成为纯粹的心理博弈。
![]()
这场狂欢折射出当代精神的贫困。明星同款、饥饿营销、二手溢价——当代消费主义的魔幻逻辑在此展露无遗。年轻人追逐的究竟是设计本身,还是社交媒体塑造的“必须拥有”的焦虑?当小众成为爆款,当审美趋同被包装成个性表达,所谓的时尚,是否只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狂欢?年轻人需要通过抢购来确认存在感,暴露的是主流文化意义框架的失效。教育培养出精于计算却疏于思考的消费者,社交网络制造着深度孤独的连接假象。
![]()
排队经济是时代的症候而非病因。要超越这种荒诞,需要重建多元价值体系,培育抵抗商业催眠的批判思维。当人们能从更丰富的渠道获得意义感时,排队抢购的魔力自会消散。在这个疯狂已成日常的时代,理解荒诞或许是清醒的第一步。
![]()
或许真正的疯狂,是我们一边抱怨排队崩溃,一边为抢到“稀缺款”而庆幸。毕竟,在这个时代,拥有“别人买不到”的东西,似乎比东西本身更重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