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体育赛事,一边是湖南苦等十几年才抢到2029年全运会承办权,安徽、湖北还在排队候场,另一边是2036年奥运会没人接盘,国际奥委会主席得亲自上门“推销”。
这反差简直让人看不懂,放到二十年前,奥运会可是全球顶流,2008年北京申办时十个城市群雄逐鹿,赢了那可是天大的荣耀。
可现在风向完全变了,全运会成了全国各省争抢的香饽饽,奥运会却成了烫手山芋,这是为何?
![]()
全运会,为什么各省挤破头都想办?核心原因就一个,这是实打实的发展红利机。
国家早就定了调,全运会要走“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路子,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开始就增设了群众比赛项目,到现在十五运已经扩展到23个大项。
既有乒乓球、羽毛球这些传统热门,也有健身气功、舞龙舞狮这些接地气的项目,甚至还有航空模型这种科技体育项目,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擅长啥,都能找到参与的机会。
这种定位让全运会彻底脱离了单纯的竞技赛事范畴,变成了推动全民健身、凝聚地方民心的重要平台,地方政府办赛自然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
而且别以为办赛只是盖几个体育馆,实际投入大多用在了城市更新上。
西安办十四运时,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新建改造53个场馆和城市基建升级,原本可能要分十年完成的地铁线路、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升级,借着全运会的契机集中上马,一下子就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广州当年借九运会推动天河崛起,深圳借大运会加速原关外区域开发,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些基建投入不是一次性消耗,而是能长期惠及市民的优质资产,赛后场馆既能做全民健身场地,又能搞体育产业园区,根本不会浪费。
像湖南为2029年全运会建的长沙奥体中心公园,总投资68亿,包含6.5万座主体育场、1.8万座体育馆等设施,赛后完全能实现良性运营,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
从政策层面看,全运会还有实打实的支持。
国家体育总局早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全运会的发展方向,不仅有资金上的扶持,还有赛事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配套保障。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里就明确提出要举办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丰富全民健身供给,地方办赛完全契合国家战略,能得到中央的资源倾斜。
而且办全运会的政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既能展示省份发展成果,又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企业投资和人才流入。
天津办十三运后,滨海新区招商引资增速明显,华为、中兴、比亚迪纷纷加大投资布局,城市品牌价值提升超千亿元,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没有哪个省份能拒绝。
![]()
再看奥运会,为啥现在没人愿意接盘了?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钱,奥运会堪称“吞金兽”中的天花板,而且还带着“奥运魔咒”。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初始预算只有1.24亿美元,结果因为施工延误、工人罢工、材料涨价,最终开支飙升到15亿美元,留下24亿美元债务,市民被迫交了30年“奥运特别税”才还清,那个体育场至今还被叫做“大欠债”,每年维护费都高得离谱。
2004年雅典奥运会更惨,实际成本涨到85亿欧元,赛后21个奥运设施大多闲置腐朽,游泳池里长满杂草,甚至成了流浪动物的栖息地,这笔巨额开支还被认为是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之一。
![]()
到了东京奥运会,这个魔咒还在延续。
原定73亿美元的预算,因为疫情延期一年,最后实际花费超过20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贵奥运会。
赛事期间因为疫情防控,场馆里不让观众进场,门票收入直接归零,国际游客也寥寥无几,日本审计院统计光是延期就多花了27亿美元。
赛后更麻烦,新国立竞技场花15亿建成,基本闲置,维护费一年就得好几亿,奥运村想改成住宅卖也没人买,这些“遗产”反而成了财政负担,据经济学家估算,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带来的净损失超过90亿美元。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现在全球经济波动这么大,各国都把钱花在民生改善、产业升级上,谁愿意为一场15天的赛事赌上财政未来。
![]()
除了钱的问题,奥运会还有一堆“软枷锁”。
国际奥委会的规则越来越不接地气,龙舟、武术这种有数十亿群众基础的东方项目,迟迟进不了奥运大家庭,反而有些小众项目长期占据名额。
更让人诟病的是竞赛不公,有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双重标准,让比赛的公平性打了折扣,也砸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招牌。
还有体育政治化越来越严重,有些国家把奥运会当成地缘博弈的工具,让主办国平白多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德国汉堡、瑞士锡永、加拿大卡尔加里这些城市,原本都打算申办奥运,最后都因为怕被政治裹挟或者民众反对而中途退出。
![]()
现在民众的监督意识也强了,花纳税人的钱必须经过同意。
以前有些国家能靠“国家意志”拍板办奥运,但现在不行了,办奥运这么大的投入,必须过民意这一关。
里约奥运会时,巴西政府斥巨资办赛却忽视民生,直接引发街头抗议;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民调显示60%以上的人反对在疫情期间办比赛,街头抗议活动不断,有人举着标语喊“不要奥运会,要命”。
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政府敢冒着民意反弹的风险强行申办奥运,毕竟办赛是为了提升民众福祉,要是反过来引发民怨,那就得不偿失了。
时代变了,奥运会的吸引力也在持续下滑。
![]()
以前各国抢着办奥运,很大程度上是想通过赛事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
但现在互联网让各国交流零障碍,想达到这个目的,拍几部爆款纪录片、办几场国际展会、搞几次文化交流活动就行,成本比办奥运低得多,效果还不一定差。
可以说全运会的模式给所有大型赛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那就是赛事必须和当地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必须能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奥运会如果能真正放下身段,学习这种务实的办赛理念,调整规则、控制成本、回归体育本质,相信未来依然能重拾辉煌。
毕竟体育的魅力是永恒的,只要办赛模式得当,总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