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9日)是末伏第7天,离出伏只剩最后10天。可别以为"秋老虎"只是虚张声势——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未来一周北方多地最高温仍超35℃,南方则延续"高温+高湿"的闷蒸模式。中医讲"末伏是夏秋交替的转折点",此时若不注意调养,秋冬易被"秋燥""寒邪"找上门。
结合老祖宗传下的节气智慧和现代养生指南,这10天做好"吃对3样、护好2处",帮你平稳过渡到秋天。
![]()
一、饮食篇:清热不贪凉,润燥先健脾
末伏的"热"和盛夏不同——白天太阳毒辣但早晚渐凉,空气湿度却没完全退去,很多人会出现"白天长痘、晚上咽干"的矛盾症状。这时候饮食上要把握两个关键词:
清余热、润秋燥,同时别忘了"脾"这个关键。
第一样:白色润燥食,润喉又养肺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末伏多吃百合、银耳、莲子、雪梨,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鼻咽干燥。推荐一道简单易做的"银耳百合莲子羹":银耳泡发后煮至黏稠,加百合、莲子(提前泡软)、少量冰糖,出锅前撒枸杞。这道甜品富含胶质和多糖,既能润喉又能补充水分,老人小孩都适合。
第二样:应季瓜果菜,清热不伤脾
末伏虽热,但脾胃已受夏日消耗,吃太多西瓜、苦瓜等寒凉瓜果易腹泻。不妨把餐桌交给"秋瓜"——冬瓜、丝瓜、南瓜。冬瓜含水量超90%,能利水消肿;丝瓜络煮水可缓解咽喉肿痛;南瓜蒸熟后压泥,拌点蜂蜜,既是主食又是润喉小零食。
第三样:优质蛋白补,为换季储能
"秋老虎"让人容易疲劳,此时需补充优质蛋白增强体力。鸭肉是末伏"养生肉"——中医说"鸭性凉而不寒",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适合炖汤(如沙参玉竹老鸭汤)。此外,毛豆、豆腐、鸡蛋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会加重肠胃负担。
避坑提醒:末伏别猛灌冰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科主任李杰提醒:"此时脾胃阳气仍弱,突然大量喝冰水易引发痉挛性腹痛,建议喝常温绿豆汤、淡盐水,或常温酸梅汤(加少量陈皮更护胃)。"
![]()
二、起居篇:早睡早起别贪凉,重点护好"两扇门"
末伏的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早上穿外套、中午穿短袖"成常态。此时起居要记住"三不原则":不熬夜、不贪凉、不闷汗。
护好"后颈门":空调别直吹
后颈有"风池""风府"两个穴位,是寒气入侵的"突破口"。很多年轻人贪凉,空调直吹后颈,第二天就会头痛、脖子僵。建议空调温度设为26℃,风向调向上方,或随身带条薄围巾,后颈保暖能防90%的"空调病"。
护好"脚底门":睡前泡泡脚
末伏地面余热未消,很多人光脚踩地板,但脚底受凉会直接导致"寒从脚下起",引发腹泻、月经不调等问题。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水位到小腿1/3处),加少许艾叶或生姜,能驱寒暖身,还能改善末伏常见的失眠。
作息调整:早卧早起"收阳气"
《黄帝内经》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末伏虽未完全入秋,但阳气开始收敛,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比夏日早1小时),早上6-7点起床,适当午休(不超过30分钟),避免"秋乏"找上门。
![]()
三、运动篇:避开"毒太阳",选对时间和强度
末伏的太阳最"毒"——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紫外线指数常达8级以上,此时运动易晒伤、中暑。想锻炼,记住"两选两不选":
选时间:清晨或傍晚
推荐6:30-8:00或18:00-19:30运动,此时气温降至30℃以下,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过度消耗阳气。
选项目:温和为主
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瑜伽都是末伏运动的"黄金选项"。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欣建议:"末伏运动以'微汗'为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左右,比如40岁的人,心率别超过108次/分。"
不选: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易导致大量出汗,耗伤津液,还可能引发"热射病"。爬山、骑行等户外运动需避开正午,随身携带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结语:末伏是"健康转换期",做好这几点秋冬少遭罪
从中医角度看,末伏是"夏火"与"秋燥"的交接期,此时的调养直接影响秋冬的健康状态。吃对了能润养肺脾,睡好了能收敛阳气,动对了能蓄积能量——与其焦虑"秋老虎",不如抓住最后10天,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明天就是处暑节气,出伏后真正的秋天就要来了。愿你末伏不"伏",用健康的身体,迎接第一片飘落的银杏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