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州区政府网站上一条关于孩子上学的求助留言,引发广泛关注。
留言的是一对在通州区经营早餐生意已十余年的外来夫妇。他们正面临一个揪心的困境:小孩子尚在金北小学就读,而即将小升初的大孩子,却可能被分配到路途遥远的袁灶中学或二甲中学。更让他们忧心的是,大孩子患有哮喘,无法寄宿;夫妻俩每日为生计奔波,分身乏术。他们希望让在金北小学毕业的孩子能就近升入金北初中。这个朴素的请求,正是无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境的真实写照。
所幸,通州区教体局及时介入,问题迎刃而解。一句清晰的回复——“相关问题我局已和学校沟通完毕,请带孩子到金北学校报名即可”——为这个平凡的家庭卸下了心头大石。
若问什么因素能让一名外来务工者踏踏实实留在一座城市奋斗?答案包括就业、居住、医疗……但教育无疑是首选。教育是希望,对一个人如此,对一座城市、对一个国家亦如此。
江苏作为外来人口流入大省,近年来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2025年全省多地进一步优化政策细节,通过放宽入学条件、扩大公办学位供给、简化申请流程等举措,切实提升随迁子女入学的便利性和公平性。
南通市教育局4月29日发布的《2025年南通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明确提到:推进人口导入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非本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义务教育资源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区,对持有我市居住证的外市未落户人员,降低社保缴纳等相关要求,保障其子女进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外来建设者是城市肌体的重要细胞,其子女教育权益的保障,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于人才,而人才扎根的根基,则依赖教育“稳压器”的可靠支撑。当每一个随迁的孩子都能平等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城市收获的远非当下的人力资源——它实质上是在为未来播种“人才红利”,将流动人口的“数量优势”淬炼为城市发展的质量引擎。通州区的这个暖心个案,是进步的缩影,更是对“同城待遇”从纸面走向现实、从个案走向普惠的深切呼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