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国际童书展首日,第四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举行。
本届大赛共收到1836篇有效稿件,最终5部作品脱颖而出,《写童话的人》(作者杨新晴)获桂冠奖,《驭鲸少年》(作者扎西达门)、《藏在老手艺里的童年》(作者符利群)、《亲爱的木果》(作者夏桨)、《栖书林图书馆》(作者王轲玮)获佳作奖。
在赛事背后,一批儿童文学新人正以鲜活笔触回应时代需求,评委则以专业眼光见证着原创儿童文学的新生力量。
于寻常生活中打捞生命微光
儿童文学的魅力,往往藏在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中。桂冠奖得主杨新晴的《写童话的人》以蓝熊送快递为线索,串联起一个个藏在日常里的“造梦人”,这份创作灵感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
“接到获奖通知时,我既激动又感激。”杨新晴坦言,作为一个资深儿童期刊编辑,自己在写作领域仍是“新人”,但这份初心让她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写童话的人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他们用善意和创意为生活制造童话般的时刻,这些时刻都值得珍惜。”
![]()
杨新晴以《写童话的人》获桂冠奖。
这种“于寻常中见不凡”的创作初心,在佳作奖得主夏桨身上同样清晰可见。从职场人转型专职儿童文学创作者,她的契机简单而纯粹,“平凡工作让我觉得乏味,写童话能让生活升华。”
她的幻想小说《亲爱的木果》以孩童独有的视角,诗意地讲述了如何面对生命的失去与成长,在真挚的姐妹情谊中,展现了文学抚慰心灵、疏解伤痛的力量。
![]()
夏桨以幻想小说《亲爱的木果》获佳作奖。
从最初拿起儿童文学创作的笔,夏桨的写作就聚焦在童话上,在她看来,“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寻常事物,会发现别样惊喜,就像把重复的1000遍的生活重新过了一遍。”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小读者们提前阅读了《亲爱的木果》的片段,并为这本书绘制了插画。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温情作品让夏桨格外感动,“很多小朋友画的场景,正是我写作时脑海里浮现的样子,他们精准捕捉到了文字里的温度。”
![]()
![]()
学生们为《亲爱的木果》创作的插画。
两位新人作者的初心,恰恰呼应了陈伯吹先生“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宗旨。
杨新晴认为,这份初心正是儿童文学的根基,“无论创作者处于什么阶段,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真诚,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夏桨则用行动践行自己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她放弃稳定的工作,开始专职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未来想做的事,就是用童话为孩子们的生活添彩。儿童文学创作对我来说真是意义非凡。”
这份纯粹的创作初心,也让她们格外珍视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奖的平台价值。“这个奖项特别照顾新作者,像我这样从来没写过长篇的人居然能获奖,还圆了出书梦。”夏桨说。而杨新晴则更看重奖项对初心的守护,“这个奖项对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为真正热爱儿童文学的新人提供了舞台,让我们这份创作初心能持续发光。”
以突破之力激活文学生命力
“新的,来点新的东西,如果老是依赖陈旧的东西,魔鬼就会夺去你的创造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本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评委郁雨君引用瓦格纳的话,点明了本届大赛最鲜明的特质——创新。
首次担任评委的她,在15部入围作品中看到了儿童文学的蓬勃活力,“这些作品呈现的面貌十分丰富,既有童话般漫无边际的哲思,也有对当下儿童现实生活真挚炽烈的探索,展现了年轻作者崭新的创作力。这些新人创作者打破了刻板印象,用全新的视角诠释儿童文学的可能性。”
![]()
评委郁雨君认为本届大赛创新性十足。
桂冠奖作品《写童话的人》便是创新精神的典型代表。郁雨君直言这部作品让她格外兴奋,“里面充满了作者的哲思漫游,既有对童话的鲜活理解,又有着像《青鸟》那样少见的哲思气质,把想象力与深刻内涵完美融合。”
这种创新并非刻意猎奇,而是源于创作者对文学表达的探索。杨新晴坦言,自己在创作中刻意避免套路,“我想让小读者在奇幻故事里,读出属于自己的思考。”
在郁雨君看来,新人作品的创新也体现在对“圆满叙事”的突破。她特别提及佳作奖作品《驭鲸少年》,“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完美结局,但这部作品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呈现了更开阔的生命格局,这种突破特别可贵。”
大赛“以文本为本、以文学性为核”的评审标准,让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得以脱颖而出。郁雨君透露,评委们更看重作品的“突出优点”,“新人不可能一下写出特别完美的作品。所以只要一部作品的优点特别显著,哪怕有一些小缺陷,我们就认为它值得肯定。”
这种创新精神,正是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奖着力发掘的核心价值。杨新晴认为,奖项对创新的推崇,为原创儿童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新人敢于尝试新表达、新视角,这种力量能推动整个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不断向前。”郁雨君则坚信,这些创新作品将带来深远影响,“不仅给现有写作带来启发,更能精准抵达当下孩子的内心。”
在碎片化时代守护阅读初心
AI普及、碎片化阅读盛行,如何让孩子回归深度文学阅读,成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本届获奖作者和评委看来,回应时代需求,正是儿童文学的责任与担当。
杨新晴并不焦虑科技带来的冲击,反而看到了创作新机遇,“我们不必害怕AI,因为创作是人类体验生命的独特方式,每个创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表达。”她提出,儿童文学可以主动拥抱时代,“把科技元素与童话结合,既满足孩子对科技的好奇,又引导他们回归文字的沉淀与思考。”
郁雨君则认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在于打造“真正精彩的作品”,“文学探索内心幽微、展望未来的价值,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成为儿童文学作者多年,郁雨君始终与孩子们在一起。当她每次走进孩子中间,讲述精彩的故事时,孩子们眼中还是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惊喜光芒,这让郁雨君相信,“只要作品足够好,就能把孩子们吸引到书的世界里。”在每次互动后,郁雨君都会和小读者举行一个仪式,和大家一起拉钩约定“和书在一起,永远不分开”。她相信,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在这个时代依然有意义。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的生活也有些碎片化。但看到好的作品,我还是会被打动。”夏桨十分坦诚,“只要我们用心创作自己都能感动的作品,就一定能抓住小读者的心。”
![]()
部分已出版的“陈伯吹新儿童文学桂冠书系”作品。
“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由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译文出版社童书中心承办,并获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支持。至2025年,大赛已成功举办至第四届,其衍生书系 “陈伯吹新儿童文学桂冠书系”也逐渐树立行业口碑,为推动原创儿童文学繁荣、培育文学新人、满足儿童阅读需求作出了扎实贡献。
据悉,本届获奖作品也将加入“陈伯吹新儿童文学桂冠书系”。上海译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韩卫东先生表示,历经四年成长,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已成长为一项成熟赛事,为广大儿童文学新人提供了专业的创作舞台。未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将以其深厚的出版功底为大赛护航,并重点发挥童书“出版+教育”的独特优势,将大赛打造为优质童书出版的“孵化器”,对获奖作品进行立体化开发与市场推广,让每一份才华都能找到广阔的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