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路径。以任务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工具使用、文本分析、成果输出融入真实情境,既破解了碎片化阅读的困境,又为学生搭建了“读—思—用”的阅读闭环。
文丨戴娇娜
编辑丨当代教育家编辑部
本文字数2888,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路径。
我校以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为支点,推动“一篇—一本—一组”的阅读进阶,试图破解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困境。
以三年级《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我们依托“任务驱动”设计“三阶九步”实践框架,将阅读从感性感知引向结构化思考,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同步提升。
![]()
学情诊断:锚定结构化阅读的起点
开展整本书阅读前,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有效样本39份),发现三大核心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靶向依据。
其一,对作家的认知与文本脱节。97.44%的学生知道安徒生是作家,但仅能说出“写童话的人”,对其贫困童年、创作动机等背景一无所知,导致无法理解作品中“痛苦与希望”的深层主题。
其二,阅读有广度但缺少深度。69.23%的学生接触过《安徒生童话》,能复述《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经典情节,但对故事的叙事结构、角色成长逻辑缺乏认知,如87.18%的学生说不清“丑小鸭为何能变成天鹅”。
其三,感性认知大于理性思考。92.31%的学生熟悉“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苦难与善良的角色,而对《坚定的锡兵》《小杜克》等需要解读生命意义的角色,认知率不足25%,阅读停留在情感共鸣层面,缺乏理性分析能力。
基于此,我们确定教学核心目标:以“任务驱动”为纽带,构建“认知—能力—情感”三维融合的结构化阅读体系,让学生从“读故事”走向“懂故事、会读故事”。
目标导航:搭建结构化阅读的框架
围绕《安徒生童话》的文本特质与学生学情,我们制订三维目标,为“三阶九步”实践划定方向。
认知维度上,实现“点—线—面”螺旋提升:
从精读《坚定的锡兵》《亚麻》单篇(点),到梳理故事叙事线索与主题关联(线),再到归纳安徒生童话的共性特点(面)。
能力维度上,达成“学习—应用—创新”三阶跃升:
先掌握鱼骨图、情节绳等阅读工具,再用工具分析文本,最后通过展演、解说重构文本。
情感维度上,遵循“兴趣—自信—习惯”递进路径:
以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用成果积累树立自信,借同类拓展养成习惯。
具体目标细化为四点:
1.了解安徒生生平,制订阅读计划,培养持续阅读习惯;
2.运用阅读工具梳理故事结构,理解“痛苦—幸福”主题与作者经历的关联;
3.通过复述、展演分享成果,深化对童话的理解;
4.实现“单篇—整本—群文”的阅读进阶。
实践路径:“三阶九步”推进结构化阅读
我们以“童话王国复兴计划”为情境,设定“记忆消失”的危机,让学生以“童话守护者”身份完成三阶任务,每阶段包含三步实践,层层递进实现结构化阅读。
(一)导读课:修复记忆碎片,建立阅读基础
导读课的核心是“建立阅读身份、掌握基础工具、规划阅读路径”,让学生初步走进《安徒生童话》。
第一步,解密安徒生档案。
教师发放“童话急救包”,内含安徒生生平图文卡、手稿图片、残缺目录(隐去部分篇目),并宣读“求救信”:“童话王国故事正在消失,请读懂安徒生,成为守护者!”
学生阅读档案后,用便利贴写下对安徒生的初印象(如“他小时候很穷,却爱写故事”),粘贴在班级“童话墙”上,完成后获得“记忆修复学徒”勋章,贴在自制的《守护者手册》封面,明确阅读身份。
第二步,解锁阅读工具。
以《坚定的锡兵》为范例,播放动画至锡兵掉出窗外时暂停,发放鱼骨图模板:鱼头写结局,主骨分支标注5个关键情节(如“锡兵被制作—摔出窗外—遇老鼠—被烧毁—化作心形锡块”),并补充1处细节(如“锡兵始终站得笔直”)。
小组汇报后,将鱼骨图贴入《守护者手册》,掌握结构化梳理情节的方法。
第三步,规划救援路线。
学生收到“失踪故事清单”,需制作“阅读计划表”:可按篇章(如“6月17日读《拇指姑娘》”)、页码(如“6月18日读21—40页”)或兴趣选择阅读顺序。
计划表展示后贴入手册,每日由家长签字确认阅读进度,确保阅读持续推进。
(二)推进课:重组故事能量,深化文本理解
推进课聚焦“深度阅读文本”,通过梳理角色成长、解码主题意义、关联作者经历,让阅读从“知情节”走向“悟内涵”。
第四步,修复角色生命轨迹。
学生分享“救援进度”后,接到紧急任务:“亚麻的生命记忆消失”。
教师发放亚麻成长片段图片,学生默读《亚麻》,用“情节绳”串联5个成长阶段(种子—幼苗—亚麻—布匹—画纸),在绳上标注关键事件(如“被风雨击打”“被纺织成布”),形成“生命变形图谱”,贴入手册“情节修复档案”页,初步感知角色成长逻辑。
第五步,转化“痛苦—幸福”能量。
检测发现亚麻的“痛苦能量”需转化为“希望能量”:学生在手册“能量转化区”左栏摘抄3处痛苦描写(如“亚麻被埋在黑暗的泥土里”),右栏画对应的幸福场景(如“变成画纸,画着孩子的笑脸”)。
通过朗诵亚麻的幸福心理描写(如“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幸福,因为我承载着美好”),理解“痛苦孕育希望”的主题。
第六步,破译作家创作密码。
教师发放安徒生生平视频、自传节选,学生标注与亚麻相似的遭遇(如“安徒生童年忍饥挨饿”对应“亚麻在泥土中挣扎”),小组讨论后总结“创作密码”——“痛苦是希望的种子”,摘录入手册“创作解码区”,获得“高级记忆修复师”勋章,建立文本与作者的深度关联。
(三)分享课:升级王国系统,输出阅读成果
分享课以“创造意义输出”为核心,通过成果展示、群文拓展、庆典共享,让结构化阅读的成果可视化、立体化。
第七步,检阅守护战果。
设置三大展区:“工具博物馆”陈列鱼骨图、情节绳等工具,并标注使用方法;
“成长轨迹墙”展示《坚定的锡兵》《亚麻》《丑小鸭》等角色的生命图谱;
“作家密码厅”呈现安徒生生平与文本关联的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守护者手册》,准备3分钟解说词,在展区介绍自己的“修复案例”,如“我用情节绳发现亚麻每次变形都更有价值”。
第八步,构建童话新城。
因“王国记忆恢复”,学生获得“未开发童话领域”,需依据阅读经验与“快乐读书吧”推荐,规划“童话新城”:以《格林童话》为“经典城”,《稻草人》为“田园小镇”,《王尔德童话》为“神秘岛”,并制作书单(如“喜欢温暖故事的同学,推荐读《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实现从“一本”到“一组”的阅读拓展。
第九步,举办复兴盛典。
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在展览区,学生完整解说修复故事;表演部用迷你剧再现《坚定的锡兵》片段,突出“坚定”品质;导游部依据“新城规划图”,带领家长“游览”不同童话区域。
通过全息式分享,让学生在展示中深化理解,感受阅读的成就感。
实践成效: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跨越
通过“三阶九步”实践,学生的阅读行为与思维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问卷回访显示,89.74%的学生能完整梳理童话的叙事结构,76.92%的学生能结合安徒生生平分析主题,94.87%的学生养成每日阅读15分钟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被动听故事”变为“主动析故事”,如在分析《夜莺》时,有学生用情节绳梳理“夜莺—国王—人造夜莺”的关系,指出“真实的爱比华丽的东西更重要”,体现出结构化思考能力。
这种以任务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工具使用、文本分析、成果输出融入真实情境,既破解了碎片化阅读的困境,又为学生搭建了“读—思—用”的阅读闭环。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此类实践,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涵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
本文作者: 戴娇娜,宁波鄞州新蓝青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学生成长中心主任,从教18年。曾获宁波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二等奖等荣誉,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并获奖,多篇论文发表于《语文报》《新校长》等刊物。致力于语文教学创新与德育融合,关注深度学习与作业改革,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10月第10期[上半月]
编辑:孙彦晗
二审:董慧慧
三审: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