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仇家村西北依影潭山,山上有宁波最大的杜鹃花群落。据村民讲述,仇氏先祖最初居于项岙(今岙胡),在此繁衍生息 200 余年,却因人丁单薄始终未能兴旺。
某年,仇家太公上山砍柴,带了麻糍当午饭,用火煨熟后,将火塘用石头压住便离去。次日再来时,见前日的火塘余火仍呈红色,未曾熄灭。太公认定此地灵气充沛,适宜定居,遂举家迁来。后请风水先生勘验,确认此地为 “双龙抢珠” 格局 —— 从相见岭、山坑流下的两股溪水,在湖山处汇流,故定名 “湖山”。仇氏一族在此扎根,史称 “湖山仇氏”,最终定居于今村址,以姓氏定名 “仇家村”。烧制缸甏等陶器,成为村民世代相传的营生。
![]()
【仇家人卖缸记】
清朝时,仇家村地处交通要道,往来客商不绝,因溪坑边饭店林立,素有 “饭店坑” 之称。仇家太公见田地肥沃、粮食富足,将多余稻谷贮藏于祠堂 “陈棚” 下。他敏锐察觉商机,派三名族人远赴江苏宜兴学艺,学成归来后,依山坡建造龙窑。这种窑体沿山势蜿蜒而上,长数十米,以松木为燃料,烧制的缸甏质地坚硬、釉色光亮,很快成为浙东抢手货。
仇家村的缸甏品类丰富,大至七石缸、大水甏,小至尿壶、猪油瓶,皆是日常生活必需。制陶用土取自冠庄一带矿脉,经踩泥、拉坯、上釉等工序制成,成品通过薛岙、白峤埠头等码头走水路,销往宁波、舟山、三门等地,陆路则供应周边县市。如今龙窑已沉寂,仅存火车桥下、仇家塘学校、三官塘弯洞桥等地名,印证着当年的繁盛。
民国年间,仇家缸甏生意在三门遇挫。一日,五名族人载满船缸甏抵达健跳码头,竟被 “绿壳” 海盗洗劫。这些海盗以绿色船壳为标识,常年劫掠沿海商旅,留下 “阿大”“阿小” 等假名,声称 “卖货后付款”,实则踪迹难寻。
走投无路的族人辗转找到时任三门健跳琴江乡乡长的仇灼华。这位祖籍仇家的乡贤,对族人礼遇甚周,饭桌上按辈分称 “公”“叔”,听闻遭遇后拍案道:“此事包在我身上!” 次日,他凭乡长身份与地方势力斡旋,竟将整船缸甏原封追回。
念及族人长途劳顿,仇灼华提议将货物运往南田岛亲家的酒坊。临行前叮嘱:“船上挂‘仇’字旗,海上自会平安。若亲家一时周转不便,尽管来我处拿钱。” 族人依言而行,顺利送达后收到货款,满心欢喜返回薛岙码头。
此后,“仇字旗保平安” 的故事在宁海、三门两地传开。仇灼华(1901-1957)出身商贾世家,曾任地方保卫团团长、护航队队长,有田产 300 余亩、枪械数百支,是三门湾一带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身居要职,始终心系祖籍,仇家修谱时亲赠“保障乡闾”匾额,至今高悬湖山仇氏宗祠。其助卖缸甏的义举,既显乱世乡绅担当,也为仇家村制陶史添了厚重一笔。
如今,龙窑烟火已熄,但村里老人仍会念叨:“当年仇家缸甏走水路、过险滩,靠的不只是手艺,还有那份抱团的情义。”
(口述:仇志文)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乡土宁海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