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的古老诗句,穿越三千年时光依然鲜活。诗中 “流火” 指天蝎座心宿二西沉,标志暑热退去;“授衣” 则是先民在农历九月开始裁制冬衣的信号,既为活人御寒,也为后世寒衣节的诞生埋下伏笔。这句诗不仅是古人观象授时的生活智慧,更藏着中国人 “慎终追远” 的文化基因 —— 当生者为自己添衣保暖时,自然会念及九泉之下的先祖,这份牵挂渐渐演变成绵延千年的寒衣节习俗。
![]()
寒衣节的来由,深深植根于先秦时期的农业社会。早在周代,《周礼·月令》便记载了“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月初一标志着寒冬正式降临,阴阳二气交割,亡魂亦需御寒。于是,人们将生前为活人“授衣”的仪式延伸至祭祀领域,用纸剪裁成衣冠鞋履,在祖先坟前焚化,寓意“送寒衣”。这一行为并非迷信,而是《礼记·祭义》所倡“事死如事生”的伦理体现——对逝者的关怀,如同生前般细致入微。
汉代是寒衣节从 “授衣” 向 “送寒” 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儒家孝文化的盛行,“十月朔” 逐渐融入祭祖元素。《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十月初一朝廷会 “率百官朝贺皇太后”,民间则盛行 “上冢” 扫墓之风。人们在祭拜先祖时,会将新制冬衣供奉墓前,寓意为先祖 “换新衣过冬”,这便是 “送寒衣” 的最早雏形。
![]()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为普遍,当时送衣祭祖的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此时的寒衣,还只是现实衣物的供奉,尚未出现后来的 “冥衣”。
宋明时期,寒衣节彻底定型,成为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的 “三大鬼节”,核心习俗 “送寒衣” 也日趋规范。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可见当时京城已有专门售卖冥衣的店铺,寒衣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帝京景物略》更是明确了仪式细节:“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 此时的寒衣已变成五色纸裁制的冥衣,还要写上逝者的姓名辈分,如同寄信一般郑重。而这冥衣,正是寒衣节祭祀 “千万别少” 的核心祭品,少了它,便失了节日的核心寓意。
![]()
送寒衣:祭祀核心
寒衣节的核心风俗便是 “送寒衣”,这一习俗从宋明定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庄重的流程。首先是寒衣的制作,传统上要用五色纸(黄、红、蓝、白、黑)裁剪,象征五彩斑斓的衣物,新亡者则需用白纸,寓意 “新鬼不敢衣彩”。纸衣的尺寸有讲究,长约一尺八寸,需裁成衣、帽、鞋、被等全套样式,有些地方还会用剪刀在纸上剪出衣纹,更显逼真。
制作完成后,要在寒衣上用毛笔书写逝者的姓名、辈分、生辰八字,如同现代的快递地址,确保 “收件人” 能准确收到。焚烧寒衣的时间多选在农历十月初一的傍晚,地点可在祖坟前或十字路口 —— 祖坟前焚烧需先清扫坟茔、摆上供品(多为饺子、酒、水果),焚香祷告后再点燃寒衣,要确保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残留,逝者便无法完整取用;十字路口焚烧则是为了救济无主孤魂,避免它们抢夺先祖的寒衣,焚烧时需画圈留口,朝向祖坟方向。
![]()
除了冥衣,祭祀时还需搭配纸钱、冥钞,清代后更有 “包袱” 习俗 —— 将寒衣、纸钱装入纸糊的包袱中,写上 “某某先祖收用”,如同寄包裹一般。整个过程中,晚辈需虔诚祷告,诉说思念之情,祈求先祖保佑家人平安,这份仪式感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牵挂,也体现了 “事死如事生” 的传统观念。
各地的“送寒衣”的民俗也各有不同,比如老北京的寒衣节最讲究 “烧包袱”。节前百姓会到南纸店购买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印上牡丹、蝴蝶等图案,再剪成衣裤样式,与纸钱、冥钞一同装入纸包袱。包袱皮上要写清逝者的籍贯、姓名、辈分,格式如同古代书信,例如 “故显考某某公讳某某收用”,落款写 “孝男某某敬奉”。焚烧时需在门外空地上进行,还要准备一杯清水,烧完后泼在纸灰上,寓意 “净宅”。
![]()
山西的寒衣节充满悲情色彩。雁北、晋中一带,傍晚妇女会在门外放声大哭,既有对先祖的思念,也有对生活的感慨,临县就有 “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 的诗句流传。吕梁地区送寒衣时,会用彩纸剪衣焚化,还会在十字路口焚烧五色纸,救济无主孤魂;晋南地区则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棉花,说是为逝者做棉衣、棉被;晋北更精细,不仅做纸衣,还会制作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齐全,让先祖在另一个世界有房可居。
![]()
广西南宁的寒衣节多在十月初十举行,称为 “冬祭”。人们会趁此时节修理祖坟,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制纸衣焚化于坟前,表达对先祖的关怀。当地还会将寒衣节与祭祖结合,全家团聚,摆上酒脯祭品,仪式虽简,但亲情浓厚,体现了 “慎终追远” 的孝文化。
倡导文明祭祀
时代在发展,传统习俗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焚烧纸衣、纸钱的方式,不仅容易引发火灾隐患,还会造成空气污染,与绿色环保的理念相悖。用洁白的菊花、清新的百合替代纸钱纸衣,一束鲜花、一杯清酒,既能寄托哀思,又能保护环境,让墓地周围草木常青。也可以种植纪念树,在先祖墓前栽种松柏,既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也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
![]()
其实,祭祀的核心是 “敬祖怀亲”,这份心意无关形式,更在于真诚。如今,我们可以用更文明、绿色、节俭、安全的方式,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让这份千年传统在新时代延续下去 —— 心有所念,便是永恒;礼有所循,方得传承。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