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老乡说 “在外打工寄钱回家,也是在建设自己家乡”,这话我真没法认同,甚至觉得有点荒唐。
我不是说寄钱没用。老家盖房、老人吃药、孩子上学,哪样不花钱?在外打拼的人把血汗钱寄回来,确实能解决家里不少实际困难,这份心意比啥都重。可要说这就是 “建设家乡”,是不是太牵强了?
你想啊,家乡是啥?不只是几间新瓦房、几条水泥路,更得有人气、有温度啊。现在村里啥样?年轻人全走了,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你说这钱能买回来孩子的童年陪伴不?这钱能买回来老人的晚年安详不?
看看老人们,钱能给他们买吃买穿,可买不来生病时有人端杯水、夜里有人陪在身边啊。子女是把钱寄回来,可事发时,再多钱也没法立刻赶回来。你说这种时候,是钱管用,还是人在身边管用?
看看孩子们,各地频发的留守儿童案件引发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已经够多的了。
看看自己老家模样,年轻人都跑光了,他们用寄钱回家的方式把家乡建设得怎么样了?
有人说 “我也没办法啊,不出去打工怎么挣钱养家”,这话我们都懂,谁不想守着家过日子?可 “没办法” 不代表就能把 “寄钱” 说成 “建设家乡” 啊。这更像一种无奈的推辞 —— 我知道家里需要我,但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弥补,于是就给自己找个 “建设家乡” 的名头,心里能好受点。可咱得认清楚,这弥补不了家乡的冷清,也填不满老人孩子心里的空缺。
真正的建设家乡,不是把钱寄回去就完事儿了。是村里修水渠时,你能回去搭把手;是孩子上学缺老师时,你能回来教教书;是老人没人管时,你能组织邻里互相帮衬。这些,不也比只寄钱强啊。这不比单纯寄钱更像 “建设家乡” 吗?
其实我跟大家一样,都盼着老乡们的老家能好起来。但好起来的前提,是咱们得正视问题 —— 家乡缺的不是钱,是 “人”,是 “情”。寄钱是责任,是牵挂,但别把它当成建设家乡的全部。等有条件了,能回去的就回去,哪怕只是帮村里做点小事;暂时回不去的,也多花点心思在家人身上,别让钱成了唯一的连接。
毕竟,只有家里老人笑了、孩子闹了,村里又有了烟火气,那才叫真正的家乡啊。
但是真的就是有老乡直言说,这辈子死也不会再回到老家去的了,我们在外打工把钱寄回老家,就是在建设自己的家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