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2014年,93岁的张淑英老人紧握着一张珍贵的照片,不顾医生的强烈劝阻,执意从重庆飞往台湾。她要见的,是77年前生死离别的爱人——钟崇鑫。
![]()
1935年,14岁的张淑英刚从私塾毕业。经人介绍,她认识了一位军官钟崇鑫。原以为军人都是刻板严肃的,钟崇鑫却彻底颠覆了她的想象。
他高大挺拔,眉眼间却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初次见面,他笑着问她:“会写字吗?”张淑英羞涩地点点头。他竟真递来纸笔。她想了想,写下一个福州地名——“洋头口”。钟崇鑫看后,笑容更深了,像温暖的阳光。张淑英也忍不住笑了。
四目相对间,情愫悄然滋生。
70多年后,张淑英回忆起这一幕,苍老的脸上仍会泛起少女般的红晕。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昨日般清晰。
婚后两年,琴瑟和鸣。钟崇鑫把工资交给妻子,想抽烟时,还会像孩子般撒娇讨要零钱。他亲自教妻子读书认字,鼓励她:“阿妹,多学点文化好。”
然而,战争的阴云骤然降临。一天,钟崇鑫匆匆回家收拾行装,要奔赴前线。
去车站的路很短,他们却走了很久。千言万语堵在胸口,谁也说不出一个字。张淑英默默给丈夫买了件汗衫、一条内裤,心头七上八下。
终于到了分别时刻。钟崇鑫大步走向汽车,张淑英扭过头不敢看。突然,急促的脚步声折返!他猛地转身冲回来,从背后紧紧抱住她,滚烫的泪水瞬间浸湿她的肩头,声音哽咽:“阿妹,等我!我一定会回来!” 这句话,张淑英用一生去铭记。
![]()
起初,还能断断续续收到丈夫报平安的信。后来,信的内容越来越沉重:“我的表弟阵亡了,他的同乡也阵亡了...阿妹,如果哪天我牺牲了,你还年轻,别一直等我...”张淑英颤抖着把这封信紧紧贴在胸口,泣不成声,泪水洇湿了信纸。
1937年,钟崇鑫所在的第87师从上海撤退至南京。他托人将张淑英送到武汉,约定日后相聚。
然而,在武汉的等待,等来的却是心如刀绞的“可能”——钟崇鑫或许阵亡了。“可能”二字,成了黑暗中的一丝微光。她独自坐船来到丈夫的老家重庆,一边照顾婆婆,一边固执地守望。
重庆的码头,成了她的第二个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江烟浩渺,船来船往,她坐在冰冷的石阶上望眼欲穿。七年光阴在无尽的期盼中流逝,过度的悲伤和等待,竟让她的一只眼睛几乎失明。
直到1944年,她偶遇丈夫的战友,才得到一个迟来七年的晴天霹雳——她苦苦等待的丈夫,早已在南京雨花台壮烈殉国。
![]()
张淑英的世界瞬间崩塌,泪水决堤。无尽的悔恨淹没了她:为什么最后一次见面没能多说几句贴心话?为什么没能留下他的血脉?
悲痛欲绝中,她将丈夫生前穿过的衣服,一针一线缝制成一件黑色的旗袍。这身黑衣,是她无声的丧服,也是爱情的盔甲。她独自走进照相馆,拍下了一张特别的照片。镜头里,年轻的她身着黑衣,眼神哀伤,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绝望。
![]()
婆婆得知噩耗后,第二年便带着遗憾离世。国共内战爆发后,张淑英的父母和弟弟去了台湾,劝她同行。她却执意留下:“崇鑫是怎么走的?他埋在哪里?我得弄清楚!”她孤身一人,寄人篱下。许多人说媒,她一概拒绝。
直到12年后,为了活下去,她嫁给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并生养了二儿一女。
为了养育孩子,寒冬腊月她双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里浆洗,酷暑烈日下她在码头扛起沉重的麻包。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腰,而对钟崇鑫的思念,却日夜啃噬着她的心。为了新的家庭,她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深埋心底,从未向人提起。
直到1983年,第二任丈夫去世,几年后最小的孩子也成家立业。年过六旬的张淑英,终于向家人吐露了埋藏半个世纪的心愿:“我这辈子,就想知道崇鑫葬在哪里。”
![]()
![]()
![]()
她说:
“后来的丈夫待我很好,但崇鑫,他是我心尖上的人,这一生,忘不掉啊。”孩子们被母亲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深深震撼,开始全力帮她寻找钟崇鑫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大儿子终于在江苏文史资料中发现线索:“1937年12月,南京雨花台血战三日,第71军第87师伤亡殆尽。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及旅部直属官兵全体殉国。”
![]()
然而,葬身何处?线索断了。一家人奔波多年,从未放弃。2012年,张淑英的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们心急如焚,加快了寻找步伐。
2014年,转机出现!他们联系上重庆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团队,奇迹般地获知:钟崇鑫的灵位,被供奉在台湾台北忠烈祠!志愿者们还找到了钟崇鑫在黄埔军校的英姿照片,将其与张淑英年轻时的照片合成了一张“合影”
![]()
当张淑英看到这张穿越时空的“合照”时,积攒了77年的泪水奔涌而出。指尖颤抖着抚过照片上那张魂牵梦萦的脸庞,她喃喃道:“崇鑫啊,我们终于...又见面了。”这张迟来的“合影”,成了她余生最珍贵的慰藉。
她执意要去台湾!“就算路上走了,也要带我去!让我见见他!”93岁的她斩钉截铁。
![]()
2014年11月,她踏上了跨越海峡的圆梦之旅。
在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她伸出枯瘦颤抖的手,一遍又一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灵位上那三个刻骨铭心的字——“钟崇鑫”。
滚烫的泪水汹涌而出,77年的等待、思念、委屈与终于相见的释然,都化作了泣血的呼唤:“崇鑫!我来看你了!我找到你了!这一次,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
在台的六天,她每天只想待在灵位前,絮絮叨叨说着积攒了一辈子的话。得知他的战友和长官也在此长眠,她心中稍感安慰:
“崇鑫,你不孤单了。”
离别的前一天,她再次久久伫立在灵位前。临行前,她轻轻地说,仿佛怕惊扰了他:“崇鑫,永别了。我93岁了,怕是...再不能来看你了。我们...来世再见!”
枯瘦的手最后一遍抚过冰凉的名字,久久不愿离去。
![]()
77年的等待,77年的坚守,77年的相思入骨,在这一刻,终于抵达了彼岸。
那句“来世再见”,不是绝望的尾声,而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约定。
她用一生丈量了思念的长度,证明了:有些爱,战火拆不散,时光冲不淡,死亡隔不断。
![]()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