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话说:“门要常开,户要常闭。”
门开,是为了迎接八方来客;户闭,是为了守住内心安宁。
做人也是如此,对外要敞亮,广结善缘;对内要谨慎,谨言慎行。
若只知开门迎客,不懂闭户自守,终会惹祸上身;
若一味闭户自守,不懂开门纳福,人生也会越走越窄。
把握好这门与户的分寸,也就抓住了人生的尺度。
![]()
1、门要常开,广交四方
《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若总是闭门自守,眼界就会越来越窄,人生也会失去许多机遇。
门常开,不是毫无防备地接纳所有人,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结交志同道合之人。
真正的智者,既懂得筛选,又懂得珍惜,朋友多了,路自然也就宽了。
晚清有位官员姓陈,年轻时性情孤傲,不喜交际。
他在京城任职时,整日埋头读书,极少与人来往。
有一次,同僚邀他赴宴,他婉言拒绝。
久而久之,同僚们渐渐疏远他,连上司也认为他清高难近。
后来,陈官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被贬出京。
离京时,竟无人相送,他独自一人黯然离京,心中倍感凄凉。
抵达地方后,陈官痛定思痛,决心改变。
他主动拜访当地士绅,虚心请教;
每逢佳节,必设宴款待宾朋;
甚至对曾经疏远他的同僚,也写信致意,重修旧好。
渐渐地,他的声望日隆,朋友遍布朝野。
后来他临危受命,处理地方要务,正是得益于这些朋友的鼎力相助。
《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门常开,是姿态的敞亮。不把自己关在小圈子里,愿意和不同的人聊聊。
听商人聊市场的起落,能懂些变通;听学者聊书里的道理,能沉下心;听旅人聊路上的风景,能生些向往。
广交四方,不是图朋友多的热闹,是在往来里攒份人情的厚度。
你帮过的人,或许某天会在你难时搭把手;
你听过的故事,或许某天能帮你解开心里的结。
过年时一句问候,上门时带点特产,偶尔坐下来喝杯茶,说说近况。
这些细碎的联结,平时看不出来,真遇到事了,总能找到可以借力的地方。
![]()
2、户要常闭,谨言慎行
《太平御览》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做人,要时刻对言行举止保持敬畏。
话一旦说出口,收不回,也改不了。
一句无心的调侃,可能戳中别人的痛处;一句冲动的指责,可能毁掉多年的情分。
说话前多几分掂量,每一句都留有余地,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读书人,年轻时才华横溢,但性情耿直,常常直言不讳。
有一次,他在文人雅集中与同道争论,言辞激烈,甚至当众指责对方“见识短浅”。
结果,对方怀恨在心,暗中散布流言,让他在当地文坛声名受损,难以立足。
离乡前,曾指点过他的恩师特意告诫他,才华再高也要懂得收敛。
这个读书人深受触动,此后谨记教诲,遇事不再轻易表态。
即便面对他人的质疑与挑衅,他也只是微微一笑,不予争辩。
后来,他凭借沉稳的作风和扎实的学问,渐渐在新的地方赢得尊重,得到乡绅贤达的赏识,最终主持地方书院,培养出诸多栋梁,成为一方文坛佳话。
《论语》里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做人,不能拿别人的隐私当谈资,不能拿别人的短处开玩笑,也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随意指点。
该说的说到,不该说的守住,安人心才能得人心。
事一旦做了,就会留下痕迹,好的坏的,都要自己承担后果。
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贪超出自己掌控的事,行得正,走得稳,哪怕慢一点,也比跌跌撞撞更可靠。
谨言慎行,说到底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尊重,话少三分错,行多几分稳,日子才能在这份克制里,少些风波,多些安宁。
![]()
《小窗幽记》里讲:“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门是迎客之道,户是守心之本。
门开得对,贵人自来;户闭得紧,祸患远离。
做人,既要有敞开心扉的勇气,也要有守口如瓶的智慧。
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世事中游刃有余,活出通透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