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淡广杰制作汝瓷
2025年7月,记者走进河南省汝州市天彩汝窑,清晨的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狭长的工作台上,窗外人声嘈杂,过滤进室内,只留下氤氲安静的坯土的淡香。天彩汝窑的创始人,43岁的淡广杰正伏案在台前,他左手轻托一个成型的泥土坯体,右手以刻刀在上面细细雕琢,一道道细腻的刀纹宛若笔墨在纸面上舞动,不一会儿,一片竹节便跃然于坯体之上。“等我刻完,再上釉、入窑,这件汝瓷就成了。”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首,因产自汝州(原临汝县)而得名。汝瓷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为特点,素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汝瓷曾是北宋皇家御用瓷,在宋室南渡后,官窑窑火骤然熄灭,这门绝技随之沉寂,使得传世品不足百件,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对传统工艺的抢救性发掘,历经无数匠人的数百次试验,才让断代的窑火在原产地重新燃起。此后数十年,匠人们接力传承,让这门古老技艺逐步复苏:2005年,汝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获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汝州已将这门千年技艺培育成支柱性文化产业,截至2024年年底,汝州共有汝瓷生产与销售企业 484 家,从业人员达 5000 余人,年产值突破15亿元,产业链带动坯釉原料、模具、包装、旅游研学等相关行业蓬勃发展,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文旅体验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门从历史深处重燃的技艺,正被一代代匠人延续,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谱写新的篇章……
刀刻丹青:一位汝瓷匠人的“绘画”之路
推门走进淡广杰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屋错落摆放的汝瓷——杯盏清冷,瓶罐似玉,釉面在满满一屋子的白色灯光下泛着光泽。抬眼望去,四壁上又挂满了梅兰竹菊的写意画,另有几幅泼墨的山水画与案上的瓷器相互映衬,墨香与釉色在同一个空间里交织。靠窗的长桌上,一只瓶罐静静晾置,瓶腹的竹叶线条纤细,在天青色的坯体上舒展成一片小小的“风景”。看到记者望着这件汝瓷出神,淡广杰笑了笑,放下刻刀解释道:“我喜欢把国画的提按、转折、留白用到汝瓷上,让它有笔墨的味道。”
在汝瓷上“作画”,是淡广杰作品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不同于常见的素面或简单纹饰,他习惯在坯体上刻入竹石云山、梅兰竹菊等元素,再以施釉控制色泽深浅,让画面与器形相互成就——这种带着笔墨意趣的汝瓷,在同行中颇有辨识度。
而这样的理念,并非一蹴而就。出生于汝州的淡广杰,从小喜欢画画,先后在汝州师范美术专业和河南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学习,并拜著名画家嵩岳画派创始人郭子昂为师,习传统山水画。2004年,他进入新嘉城汝瓷公司实习,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汝瓷的成型、施釉、烧制全过程。“那时候画画是我的老本行,而汝瓷是我家乡的符号,我二者都不想放弃,就一直研究怎样才能将他们结合起来。”他回忆说。
![]()
淡广杰汝瓷作品
他的尝试始于2009年,那一年,他为公司设计了一套云南民族风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意外走红,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潜力,也让他看到了“创意+汝瓷”的广阔前景。在隔年,他便创立了自己的“天彩汝窑”汝瓷品牌, 潜心研究“一瓷一画”的创新艺术风格。2015年,淡广杰随市文化局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系统学习材料学、釉料配比和陶瓷设计。课余时间,他常独自泡在画室,把国画的技法一点点地试到瓷面上——用刻刀代替毛笔,釉色替代墨色,在施釉浓淡之间追求水墨的和谐。
当然,创新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一开始,他把整幅国画效果直接“满铺”到瓷面上,结果成品率低得惊人——釉色跑色、图案变形,很多作品刚出窑就被淘汰。在反复试验泥坯配方和釉料比例后,渐渐地,他找到了既能保留国画韵味又能保证成品率的方法。
“秘诀就是要克制。”淡广杰说,“很多时候,制作一样东西并不是你越炫技、做的越满越好。”
“就好像人生一样。”记者笑着回应。
如今,淡广杰的天彩汝窑拥有两座窑房、十几位工人,年销售额在两百万元左右,客户既有瓷器收藏爱好者,也有通过电商和展会慕名而来的普通消费者。和一些批量化生产的厂子不同,淡广杰喜欢“小而精”的路线,他喜欢为作品设计独特的构图并刻画细节。“我不想做千篇一律的东西,那样我的刻刀就没有意义了。”他说。
淡广杰的家人几乎都与他在这条路上同行——他的妻子擅长画荷花,常为汝瓷作品绘制花面,他的儿子在北京城市学院读工艺美术,假期会回来帮他打坯、画草图,几乎可以说是淡广杰的“关门弟子”。家庭式的协作,让工作室更像一个兼具画室与作坊的创意工坊,更加强化了“小而精”的概念。
“那现在的汝瓷企业都在‘卷’什么呢?”记者提出了疑问。
谈到现在汝瓷行业的潮流趋势,淡广杰说,老一辈“第一代汝瓷人”以釉色取胜,为研究釉色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但随着烧制工艺和釉料配方的广泛掌握,如今各家企业在釉色上的差距已经变得非常小了。
“以前是比谁的釉好,现在比的是谁的造型好、图案好、做工好——拼的是创意和工艺。”他说。
从作坊到小镇:汝州汝瓷的集群化新生
“既然创意是现在汝瓷竞争的关键,那会不会有抄袭的现象?”
几乎就在记者提问的同时,淡广杰止不住地摇头:“做汝瓷的人都明白,完全的‘原创’很难,借鉴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做了什么好的作品,发到朋友圈,其他匠人看到了觉得漂亮,可能会学一点,但肯定不会整件搬走。尺度在于,你能不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他笑着补充道,“汝州匠人的圈子不大,大家都在努力维系一种松弛又有边界感的氛围,何况我也马上要在汝瓷小镇盖厂房了。”
2015年,汝州市委、市政府将现代陶瓷产业列入全市转型升级的五大支柱之一,这座曾以煤炭闻名的资源型城市,正式开始了它的转型之路。同年,在曾经的北宋时期中原地区青瓷烧制中心,今蟒川河南岸的严和店古窑址一带,一座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建筑群拔地而起,这便是淡广杰口中的汝瓷小镇。
这座小镇的核心设施包括陶瓷文化产业研发生产区和汝瓷博物馆、创客源区、河南省陶瓷产品鉴定中心、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汝州青瓷研究中心、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展示馆、严和店古村落改造和蟒川河水系治理等,目标是把汝瓷从单一生产转为集博物馆、非遗传承、产业园、电商与旅游等于一体,形成“陶瓷文化+山水生态”的联动格局。截至目前,汝瓷小镇已入驻陶瓷企业57家,实际已投入生产运营31家,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收藏家、经销商和游客在此购物打卡,可以说,这座小镇,让汝州变成了一座“开门迎客的窑城”。
![]()
淡广杰汝瓷作品
政府的扶持,让这个产业集群有了坚实的“地基”。淡广杰马上要建的厂房,便是由于他符合市里上个月刚出台的“陶瓷产业人才贷”方案,该方案由政府贴息,向全市陶瓷产业人才投放总计20亿元的贷款。在申请之后,淡广杰获批了200万元的用地和基础设施支持。
谈到已经获批建设的厂房,淡广杰充满期待,他计划将这里打造成集创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空间,客户们不仅能在此看到他的作品,还能现场看到他制作汝瓷的过程,方便其下单。
“对我们这种规模的工坊来说,这就是能不能上一个台阶的关键。”淡广杰说。
据了解,近年来,汝州市抢抓发展机遇,落实落细推动汝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加快汝瓷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汝州市汝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12个方面明确了73项任务,加强政策支持、净化汝瓷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汝瓷企业金融支持和扶持力度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从分散在城郊的作坊,到汇聚在小镇的产业链,汝州的汝瓷企业在这里打通了原料供应、产品检测、物流展销等公共服务平台,也在一片又一片窑火中,比拼创意、传承技艺。这里既保留了千年汝瓷的古韵,也孕育着当代匠人的新想象——窑火的温度,不止在泥与釉之间传递,也在一代代匠人的手心里延续,把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通过创新,悄然烧进未来的器物中,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烙印。
来源:中国财经报文化频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