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之中,“三伏天”都算得上是重头戏,其跨越了夏末到初秋。伏者,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同时其也提醒人们在这样的气候里宜伏不宜动。自古以来,三伏天都是暑热交蒸的代名词,届时气温高,降雨多,湿度大,令人流汗不止,吃不香,睡不好,“熬”字也不足以形容人们的感受。
![]()
三伏天是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头伏,中伏与末伏,其中的头伏和末伏是固定来算的为10天,而中伏则因年份不同,或10天或20天。所以人们习惯先将头伏与末伏确定下来,再根据出头伏与进末伏之间的天数,来确定中伏是长还是短,并以此来推算出三伏天的具体时间表。今年夏至为6月21号,自此数到第3个庚日为7月20日,即为初伏的第一日。立秋在8月7号,此后数到第一个庚日为8月9号,便开始数末伏。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时间具体安排为:
![]()
今年的三伏天有很多的特点,恰逢闰六月,还是近十年来的最迟且最晚入伏,同时整个三伏天也比较短暂,仅有30天。人们习惯通过这些特点,来预判气候的变换以及作物的收欠。其中有一句是“伏在闰月不见天”,这句还是比较准确的,从今年的三伏天来看,雨水一直都比较多,且雨量也比较大,很少看到晴天。
![]()
眼下已经立秋,末伏进入了倒计时,相信人们都很期待出伏后的天气情况。其实古人们也同我们一样,而且在过去技术也远不如现在发达,所以人们便会依据出伏的早晚,并且与节气相结合,加上不断总结,形成经验,来指导生活。其中有这样一句,“早出伏扇不丢;晚出伏热到头”,其实从字面意思也十分好理解,那就是如果出伏比较早,那么扇子依然不能丢,代表着暑热依旧;而如果出伏来得比较晚,则意味着暑热到了尽头,后边会显得比较凉爽。
![]()
今年是早出伏还是晚出伏呢?
这需要我们弄清楚出伏早与晚的界定,其实这也很简单,三伏天的确定结合了节气与干支历,体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且对气候的表达相当准确。众所周知,末伏是在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而整个立秋节气长达15天,庚日每10天一个,末伏为10天,所以出伏可能在立秋,也可能在处暑。
![]()
依照老人们的说法,出伏如果在立秋节气里边,也就是处暑到来之前,便属于早出伏。反之,若是出伏是在处暑节气当中,便属于晚出伏。
今年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3天开始的,所以往后数10天,是在8月19号出伏,依然在立秋节气当中,即出伏在处暑之前,属于早出伏。根据民间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往往暑热还未散尽,且从今年的三伏天来看,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雨,气候一直在反复。所以很可能在出伏后还会热上一段时间。
此外民间还有“处暑不出暑”的说法,意思是即使到了处暑节气,暑气依然不会消失殆尽。纵观今年的夏天来看,从端午之后,热量便开始积聚增多,反而到了三伏天,由于频繁的降雨,地表热量并未释放出来。因此出伏后,或许会有一个“回温”的现象,也就是“秋老虎”天,来将地表热量散失掉。届时我们要注意避暑,当然初秋时节,早晚温差大,所以着装上要做到勤脱勤着,以应对气温的变化。
![]()
早出伏还有哪些预兆
民以食为天,作物的收获情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衣食,所以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要看看气候对应农耕的影响,关于出伏也大有说法,俗话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人们根据观察发现,如果处暑在出伏之前,也就是“晚出伏”,届时天气会凉爽得比较快,那么留给作物成熟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出现欠收的情况,所以人们以“荒年”的说法来形容。而若是处暑在出伏之后,也就是“早出伏”,那么暑热还将持续较长时间,作物可以更加充分地积累有机物,往往可以获得好的收成,人们便以“黄金”的夸张说法来说明。所以由此可见,今年或许是个丰收年,可以让我们一起来期待一下。
![]()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