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7月28日),南沙区规自局接连发布2则控规调整批前公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规划拟将市民广场北地块、以及金洲地铁站东北侧地块的商服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
![]()
这两宗地块长期未动工建设,其中市民广场北地块更被认定为闲置用地,通过控规调整盘活土地资源是情理之中。
但值得深究的是,为何两宗地均由商务用地调整为商住混合地?
其实答案就藏在南沙发展的现实需求里,这是基于南沙城市战略、市场供需变化与资源利用的综合考量。
01
唤醒 “沉睡资产”
破解土地低效利用困局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破解土地低效利用困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南沙中心城区而言,核心地段用地的长期低效空置,不仅是资源浪费,更制约着区域功能的完整性。
以市民广场北地块为例,其曾是南沙城市天际线的重要构想——2016年阳光城收购该地块(原太古地块)时,规划与周边用地联动建设4栋超200米商业综合体,其中最高290米的建筑拟作为 “蕉门双塔” 的北塔,成为城市客厅的地标。
前文回顾:双塔地标彻底凉了?南沙蕉门河「太古地块」拟改商住用地!
![]()
然而,受限于高政策调整、开发商债务问题等多重因素,该地块长期搁置,剩余土地使用年限仅约20年,与“城市客厅”应有的活力严重不符。
此次调整为商住混合用地,不仅能有效避免土地资源浪费,还可以借助住宅开发快速激活区域价值。
从控规来看,该地块容积率从9.14降至2.6,商住比设定为1.5:8.5,同时配套建设社区居委、卫生服务站等设施,这种“降强度、补功能”的调整让核心区土地从“低效空置”转向“高效复合”,为城市客厅注入实质内容。
02
践行未来城市理念
构建全龄友好生活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次调整是南沙作为广东省首个未来城市综合实证试点,将理念具象为实景的关键实践。
今年3月南沙区召开“两会” ,明确建设未来社区与全龄友好城市是发展重点,将集中力量分步建设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
这两宗地块正处于南沙中心城区核心,它们的调整既是对土地资源的高效盘活,更是为“未来社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样本。
![]()
未来社区形态的核心逻辑,就是让1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混合社区,同时满足居住、工作、服务与生态需求,形成一个可呼吸、可生长、有温度的城市生命体。
以金洲地铁站东北侧地块为例,其打破 “纯商纯住” 的刻板划分,将原规划约9万㎡的商业,变更为5万㎡公服设施+2万㎡学校。
![]()
部落了解到,这约5万㎡公服设施将建成一座更贴合未来社区需求的「超级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是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它是以居民日常需求为核心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枢纽,打破传统配套零散分布的局限,将公共服务、商业、文化等功能集中整合,让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实现“一站式”生活服务。
借鉴新加坡模式,南沙这座邻里中心也将锚定居民的高频需求,配建1000㎡文化室,4300㎡未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700㎡群众性体育运动场地、22023㎡24小时公共开放空间……
还以多层通高的核心城市广场为枢纽,联动可举办赛事展演的多功能场馆、兼具轻办公、休闲功能的多层生态架空共享空间,拓宽活动边界。
更妙的是,邻里中心也完整保留了二层连廊系统,不仅串联起金洲地铁站、公交站场及周边社区,更延伸至金洲涌生态带,使空间得以自然渗透延伸。
![]()
同时项目还以新加坡“翠绿都市计划”为蓝本,打造空中社区花园、垂直绿墙与地面景观交织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如此一来,既实现了风雨无阻的慢行体验,也呼应了未来社区生态化的核心理念。
不难看出,用地控规调整后,住宅、商业与社区服务自然融合,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完成从工作到购物、从休闲到社交的全场景切换。这种“功能混搭”,正是未来社区“可呼吸、有温度”的生动实践,让城市客厅不仅有颜值,更有烟火气。
03
修正供需错配
平衡商业与民生
从城市运行的微观视角看,这次控规调整更是对市场供需失衡的精准修正。
近年来南沙商业体供应过剩,以金洲地铁站为圆心,3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环宇城、星河COCO Park、万达广场、悠方天地等13个商业体,辐射范围广泛。
与此同时,近年来商业写字楼空置率不断攀高,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显示,当下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已接近或超20%的警戒线,其中广州2024年空置率已升至18.1%,商业开发已然过剩。
![]()
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民生设施的显著短板。
居民买菜、托幼、老人照料等高频需求缺乏步行可达配套,公服与体育设施存在分布不均、老化荒废、供应不足等现实痛点。
商业过剩与民生短缺的矛盾,让城市客厅的服务属性打了折扣。
![]()
两宗地块的调整直指这一痛点。金洲地铁站东北侧地块通过“超级邻里中心”填补民生缺口,市民广场北地块则保留必要商业配套的同时,以住宅开发带动社区服务完善。
这种“商住平衡”模式,既避免了商业资源的无效竞争,又让商业空间反哺民生,与住宅配套形成“1+1>2”的效应。正如南沙“十四五”规划中,将蕉门河中心区定位为「产业综合服务核心区」,城市客厅的价值,终究要回归“服务人”的本质。
从盘活低效用地到落地未来理念,从平衡供需到服务民生,两宗地块的调整,实则是南沙为中心城区“重新编程”的结果。
当商住空间有机融合、民生需求就近满足、生态与生活无缝衔接,沉寂的南沙城市客厅有望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南沙向“绿色、智慧、宜居”未来城市迈进的鲜活注脚。
当然,这样美好的蓝图能否照进现实,恐怕还需要更多实质性进展和执行精细化程度来给出答案。
报料&商务+v:nsbulu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