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5日,日本近海在不足一月内,震度1级以上的地震记录已超过2000次,震度6弱级别的地震威胁仍未解除。气象厅频繁预警,民众神经紧绷,如此密集的地震活动,再次触动了深植于日本社会的不安。
与此同时,“日本沉没”这个老梗再度浮出水面。人们不禁联想:若预言成真,1.2亿日本人该何去何从?国际社会又将如何应对?
![]()
![]()
日本“沉没”危机
地质构造注定了日本多地震的命运,日本不仅是一个岛国,还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每年分别以近10厘米和4厘米的速度,向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挤压,这种激烈碰撞每年制造约两千次有感地震,占全球6级以上地震的五分之一。
![]()
卫星监测更显示,日本列岛正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缓慢向深逾8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移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也可能推动日本岛向亚洲大陆靠近。
这样看来,日本似乎不一定会“沉没”,而人们之所以会有“日本沉没”的联想,除了对地震本身的担忧,还是对日本岛本身的怀疑。
![]()
所谓“沉没”并非指整片国土瞬间消失,而是特大地震、海啸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灾难性淹没风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警告,全球升温若达1摄氏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上升约1米,日本东京的海拔本身就低于海平面,因此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海平面上升,对于日本都会造成切实威胁。
![]()
受其自然条件的影响,日本防灾体系堪称世界标杆。面对地震,日本建立了一套从预警到建筑抗震、全民教育的综合防御体系。
其气象厅能在震波到达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为民众争取避险时间。建筑法规对抗震设防要求极高,学校与避难所常兼作应急中心。从娃娃抓起的防灾演练,让应对灾害成为国民本能。
![]()
东京那座耗时15年、耗资20亿美元建造的地下巨型排水系统,静冈长达6300米的洪水高速通道都是其出了名的预防措施。
除此以外,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相关条例,结合海岸防护林建设,日本近些年的大规模水灾已显著减少。面对自然的伟力,人类的适应与改造从未止步。
但若真走到那一步,日本人将何去何从?
![]()
![]()
无处可去的民族?
“日本沉海”的想象,早已深深扎根于这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1954年怪兽哥斯拉蹂躏东京,自此开启银幕上的“日常毁灭”,到了1973年科幻大师小松左京的科幻巨著《日本沉没》将这种恐惧推向巅峰。
![]()
日本独特的语言、饮食习惯以及本身的岛国属性,本身就导致日本人具备孤岛属性,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10余万人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的惨剧,留下的不仅是废墟,更是末日图景的集体记忆。
这本书中描绘的板块剧变导致列岛陆沉,仅存国民流散他乡,精准戳中了日本人“无处可去”的困境,书籍销量高达385万册,作者一举成为文坛富豪。
![]()
近些年,日本地震不断,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也在其文化作品中“毁灭”了无数次,2020年,《日本沉没》改编的动画剧集,一经播出就再次引爆话题。
那时的日本在短时间内就经历了多起5级左右地震,虽然没有动画中那么夸张,但也与其中的设定高度呼应,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对“南海海沟大地震前兆”的猜测,灾难想象背后,正是岛国对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深切不安。
![]()
![]()
联合国早有规定
假设“日本沉海”真的发生,1.2亿人的迁徙绝非搬个家那么简单,据光明网2018年的报道,日本网民和创作者常将中国视为潜在“救星”,认为其幅员辽阔足以容纳1.26亿人。
但中日两国关系复杂,双方存在的严重历史伤痕尚未弥合,中国对日本人存在较为浓厚的抵触情绪,天然疑虑日本动机,且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口基数庞大,自身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
不论是历史纠葛还是现实考量,若灾难性“沉没”成真,1.2亿人的迁移绝非一国之力可承。到时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
联合国对此并非毫无预案,针对传统难民或突发灾害流离失所者,联合国早已建立起相应机制,为其提供切实支援。在过去,联合国相关条例就已发挥出作用,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样其“责任分担”原则也能为未来指明方向。
![]()
现实中,大规模接纳涉及国土安全、资源分配、社会融合、文化冲突等极其复杂的因素,像“举国沉没”导致上亿人瞬间失去国土与国籍,无疑远超现有框架的设计极限,这将涉及前所未有的规模、模糊的法律身份界定,无论是救援还是安置,都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震。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任何超大规模灾难都将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联合国框架强调的“责任分担”原则,意味着这需要全球主要国家共同参与,形成一套包括资金支持、安置配额、长期融合计划在内的系统性方案。
![]()
届时考验的不仅是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组织与协作能力,面对浩渺的自然之力,人类唯有团结。
![]()
与其被末日幻想裹挟,不如聚焦当下可为之努力,科学规划、持续投入防灾减灾、提升社会韧性,才是抵御不确定未来的基石,这些扎实的行动,远比口头上的担忧或争论更有建设性。
面对地球家园的共同挑战,人类的智慧与协作,终将比任何地质变动更持久有力,守护好脚下每一寸土地,就是我们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