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
昨天朋友给我打电话,语气里满是焦虑。
学校老师跟她说,他们家孩子有点孤僻,下课时一个人坐着,活动时也不愿参与,也没有同伴和他一起玩。
问起缘由,孩子只是低着头,不愿多说。
后来才知道,同学们觉得他太老实,不好玩。
我们总以为,孩子只要懂事、善良就行,却忽略了学校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那里有无声的竞争,也有隐形的秩序。
一个人如果不会社交、不懂边界,再善良也容易被误解为“软弱”。
成长的路上,孩子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相处。
这门功课,往往决定了未来他能否真正融入社会。
有些“潜规则”,若不早点告诉他,孩子终将用一次次受伤去换来明白。
特别是以下5个与同学相处的“潜规则”,值得每位家长提前告诉孩子。
![]()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分享、要体谅、要帮助别人,却少有人告诉我们:善良也要有边界。
上小学时,同学们都说我是“老好人”。
别人向我借笔、作业本、练习册,甚至零花钱,我几乎从不拒绝。
我以为,这是朋友之间的友好与互助。
可渐渐地,我发现,他们把我的好脾气当成了理所当然。
有一次,同桌向我借钱,我没带,只好婉拒了。
没想到,他到处说我小气,班里其他的同学也慢慢疏远我。
那一刻,是我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一味付出,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
很多人把“善良”理解成无条件的付出,却忘了,真正的善良,是有分寸的给予。
![]()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真正的平和从不源于逃避冲突,而诞生于面对它的力量。”
当有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勇敢地说“不”,这不是自私,而是在保护自己最基本的尊严和能量。
人性里有个规律:轻易得到的,从来不会被珍惜。你越是不设防,越容易被消耗。
对于孩子来说,也该尽早明白这一点:帮助别人,是美德;但让自己委屈去成全别人,那不是善良,而是失衡。
真正的善良,不该是滥好、迁就和讨好,而是清醒、克制、有边界。
有时候勇于拒绝,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懂得设限的善良,才会被人珍惜。
![]()
网上曾有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挺聪明,最后却越混越差?
有个高赞回答是:因为他交错了朋友。
话虽扎心,却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原本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结识了几个所谓的“哥们儿”,开始逃课、打游戏、抽烟。
期末成绩从班级前十名滑到倒数,原本有希望的理想学校,也渐行渐远。
更讽刺的是,他曾倾心相待的朋友,在他成绩下滑后就慢慢疏远他了。
他错把虚情假意当真心挚友,一门心思维系表面的情谊,最终反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有的孩子因一时新鲜感就轻易交心;有的孩子不懂分辨好坏,把消耗自己的人当成挚友;
还有的孩子看不清真心,误将虚情假意的陪伴当作珍贵情谊。
到头来,吃亏的,往往是那个最真诚的人。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个很犀利的观点,她说:
“在孩子交朋友这事上,家长要做个‘势利眼’。”
孩子的世界单纯,很难看清谁是真心相伴,谁是在消耗。而父母的职责,不是替他选朋友,而是教他识别人心。
让他懂得——
和优秀的人同行,会被带着一起成长;和负能量的人纠缠,只会被拉向深渊。
择友先择品,交心看三观。真朋友让你变得更好,假朋友让你怀疑自己。
当孩子学会筛选关系、守住底线,他的人生,也就开始学会了向光而行。
![]()
表姐是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每天都要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小风波”。
上周,他们班上有个男孩在全班面前喊同桌“胖子”,同桌当场大哭,还找来了家长。
表姐严肃地批评了他:“你这样说话太伤人了。”
男孩却一脸委屈:“我又没说错,她本来就很胖啊。”
这句话一出,同桌哭得更凶,也让两人从此疏远。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班级都会上演。
天真的孩子可能觉得:“说实话有什么错?”“不是说要诚实吗?”
但那些脱口而出的真话,像一根根刺,把所有人都推远了。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感钝化”,指的是孩子感受不到他人的情绪,也不在乎自己的话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当孩子长期在这种状态中成长,就容易在关系里被误解、被孤立、被排斥。
从小被教导“有什么说什么”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里频频受挫:
说话不过脑子、得罪朋友、被人疏远,却始终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教孩子学会有温度地表达,并不是让他们说假话,而是在真话里,带上一点换位思考。
可以教他们在说话前,先过“三关”:
第一关:这话会不会让对方难受?
第二关:我说这话是为了帮助,还是发泄?
第三关:换种方式说,会不会更好?
如果那个男孩懂得过这三关,他也许就不会说出口那句“胖子”。
让孩子学会为别人考虑,不是抹去他们的真诚,而是帮他们守住那份善意。
毕竟,不管你的内心善良与否,不管你的出发点好坏,如果说话总是伤人,别人只会记住那份疼痛。
言语有温度,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修养。
当孩子学会好好说话,他也就学会了被温柔对待的能力。
![]()
一位网友@七七分享过她的经历:
小学三年级时,班里来了个新同学,穿着很朴素的衣服,说话也有点口音。
七七一开始觉得没啥,可看到其他同学都不愿意接近她,觉得她“土里土气”,七七也犹豫了。
她说,那时心里其实挺难受的,但又害怕如果和新同学走得太近,自己也会被孤立。
于是,她学着别人的样子,开始疏远那位同学,甚至有时候还会附和别人的嘲笑。
多年后,她仍记得那种愧疚。
她说:“我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我更害怕被排斥。”
![]()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这个女孩:
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了随大流。
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认同偏差”。
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会不自觉地靠拢群体,哪怕明知道那并非自己真正认同的选择。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旦他们感受到群体的排斥,就会立刻触发内心被抛弃的恐惧,开始迷失自己。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
真正的合群,不是盲目附和,而是能在坚持自我的同时,懂得尊重他人。
孩子只有懂得,有原则的人格,比虚假的友谊更珍贵,这样孩子才不会在成长路上迷失方向。
![]()
很多家长苦恼:为什么孩子一遇到优秀的同龄人,总想比过对方?
作业要快一点,运动要强一点,甚至连父母的目光也要争夺。
原因并不在孩子心眼小,而在于他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尊,他会用嫉妒和竞争来寻找存在感。
在《小欢喜》中,季杨杨成绩优秀、痴迷赛车,总是闪闪发光;而方一凡成绩在班里靠后,调皮捣蛋。
每次看到季杨杨的光芒,再加上父母习惯拿两人作比较,方一凡的落差感便愈发明显。
于是,他拼命想在各方面超越对方,这并非恶意,而是一种笨拙的自我保护。
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嫉妒与比较性焦虑”:当孩子缺乏内在安全感时,他会把同龄人的优秀视为威胁,而不是参考。
长期如此,孩子容易变得敏感、自卑,甚至开始否定自己。
![]()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首先,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而非他人比较。
比如每天睡前和孩子聊聊:“今天你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
哪怕只是完成了一道难题,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
其次,教孩子学会欣赏,而不是竞争。
可以让孩子说出同学的优点,或者写下别人让自己佩服的地方。
他会明白,别人的光芒并不意味着自己黯淡,而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参考。
当孩子学会欣赏而非攀比,他的世界就会宽广许多。
嫉妒不再吞噬内心,他能坦然面对同伴的优秀,也更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独特。
慢慢地,他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内心也会轻松从容。
![]()
托尔斯泰说:
“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
真正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桥梁,唯独从真诚里发出来的,才能触动友情的根基。
父母必须明白,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要把孩子打造成八面玲珑的社交高手。
而是先教会他做人最基本的底线,让孩子真诚待人:
少一点算计,多一点真心;
少一些讨好,多一点坚持;
少一点迎合,多一点自我。
当孩子不再为了讨好别人而迷失自己,友谊才能真正纯粹和长久。
从今天起,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处的智慧告诉孩子:内心的纯净和品格的端正,是他与同学关系最稳固的基石。
孩子越懂得做自己,越能在友谊中感受到温暖,也越能让周围的人心生敬意。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