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老母亲吐槽群(4)
7月26日 20:00
![]()
小宇妈
晚上11点,我儿还在戴起耳机吼“哥几个冲啊!”他在线上跟哪个说话我都不晓得!咋办?
![]()
安妮妈
![]()
10''
嗐,不见面还好啊!我女前天说去图书馆,结果定位是在商场耍剧本杀,全是“新认识的朋友”!我好担心。
![]()
果果妈
最吓人的是,我儿回来说“我兄弟说了,读书没用,早点搞钱才是王道”……听得我后背发凉!都结交了些啥子朋友哟!
想想这事儿,都一个头两个大
![]()
暑假超长待机
青春期孩子社交“野图”全面开放
线上“秒熟”
一句“CPDD”就能组战队,却连对方真名都不知道
线下“快闪”
今天漫展、明天剧本杀,家长一转身就换地图
![]()
![]()
担心、焦虑、害怕?
先别吼!
电子科大实验中学王志勇书记
手把手教你把暑假变成“社交安全训练营”
让孩子远离“不良交友”
不做“猪队友”的背锅侠
![]()
王志勇
本期嘉宾
![]()
![]()
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专家组委员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三个重大的课题:交友、求知、选择人生。友谊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友谊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心灵,但也可能夹杂风雨。有部分孩子存在交友困难,更多依赖于网络交友,线下社交往往局限于游戏组队,缺乏情感深度联结。
更令家长们恼火的是,超长暑假,监管缺失,部分孩子因陷于“不良交友”,干扰健康心态,出现作息混乱、沉迷游戏等不良习惯,甚至传递“学习无用”等错误价值观。
![]()
基于这些现象,父母难免产生担忧,担心孩子受负面行为影响;焦虑孩子因盲从而迷失方向;更害怕他们因单纯而受到伤害。这些情绪完全合理,但如何将担忧转化为有效引导,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
青春期是孩子探索自我、建立社会关系的关键期。他们通过交友学习合作、理解差异、形成价值观,这是独立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
青春期孩子的社交,不是“对错题”,而是“身份题”——家长过度干预,等于直接撕考卷。
01
触发“心理逆反”开关
![]()
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情绪中心)已成熟,前额叶(刹车片)还没长好。家长越说“别跟他玩”,孩子越要证明“我能做主”。结果是:原本普通朋友,被硬生生成“生死之交”。
![]()
02
剥夺“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机
![]()
初中、高中阶段的“不良交友”,代价可能是学业受损、行为规范受损;成年后的“毒关系”,代价可能是负债、失业。家长此刻冲上去“人肉隔离”,等于把孩子最廉价的“社交疫苗”打碎了。
03
切断“亲子信任”最后通道
![]()
当孩子发现“跟爸妈说任何事=立刻被审判”,他会启动“社交隐身模式”:行程撒谎、拉黑爸妈、注册小号、情绪断联。一旦真遇到校园霸凌、网络诈骗,家长反而成了最后知道的人。
过度干预就等于用今天的控制权,透支明天的知情权。
聪明的做法是:把“我不要你跟他玩”换成“如果你被胁迫,随时有退路”。让孩子知道——家是紧急避难所。
![]()
![]()
![]()

引导孩子探寻友谊的本质

真正的朋友从不是玩伴的简单叠加,而是:
精神的同频者——激励你仰望星空,而非沉溺琐碎;
品格的磨刀石——敢直言你的不足,而非迎合讨好;
成长的护航员——在你迷茫时点亮灯塔,而非推你坠崖。
通过日常对话传递:“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是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积极上进的人。”让孩子明白,TA所选择的朋友圈,藏着未来人生的轮廓。
![]()

教会孩子辨别“毒”友谊

不良交友有这些特征:
同质化侵蚀:为合群放弃原则,模仿朋友的不良行为;
情绪绑架:用“不够义气”胁迫你参与欺凌、作弊等越界行为;
能量黑洞:相处后充满疲惫焦虑,而非轻松愉悦。
让孩子明白,以下交友建议:
不用讨好的方式交朋友,真正的友情从不需要用“自毁”来证明忠诚; 当朋友言行触碰底线时,勇敢说:“对不起,这件事我不能做。”; 好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真,不要害怕失去朋友; 远离消耗你的人,不要跟总是传递负面情绪、负能量的人做朋友; “好朋友,不会处处跟你攀比”;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强大自己,才能吸引更多的“好朋友”。
![]()

做孩子社交能力的“教练”

善用故事启发思考:
借历史人物、影视作品或身边案例,与孩子讨论:“当朋友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如何坚守底线?”
建立开放沟通机制:
(1)用倾听代替评判,例如主动问孩子:“你欣赏这位朋友哪些特点?” 而非:“为什么总和这种人玩?”
(2)共情先行,先肯定情感联结:“妈妈理解TA对你很重要”,再引导思考:“你觉得TA哪些行为可能带来风险?”
赋能应对策略 :
模拟社交场景:角色扮演练习如何说:“我很珍惜我们的友谊,但这件事我真的不能做。”
设立安全支持网:明确告知孩子:“如果你在任何场合感到不安,随时联系我,我接你回家,不问对错。”
![]()
善用环境正向影响:
拓展优质社交圈:鼓励孩子参与科创、运动、艺术等社团,在共同目标中自然接触志趣相投的伙伴;
邀请伙伴家庭互动:组织亲子活动,在安全场景中观察孩子社交模式,潜移默化传递家庭价值观。
![]()
教育不是打造无菌温室
而是培养能在风雨中扎根的树苗
当我们用信任取代监控
用赋能替代束缚
孩子才能长出辨别善恶的慧眼、坚持原则的勇气
以及守护真情的智慧
真正的保护
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社交航程的舵手
![]()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
咨询电话:028—27215514
局长信箱:jysjyjqzjb@163.com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简阳市教育局官方微信【简阳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