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发现没有,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孩子尽心尽力,结果孩子慢慢熬长大,却与自己渐行渐远。
他们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了最优渥的物质条件,仔细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条路径。
但是这样的父母,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需要被看见的情感世界。
亲子关系中,当孩子的情绪激动时时,家长是否具备“接住”它的能力,几乎决定了亲子关系的最终走向。
![]()
01
孩子的行为,是情绪的“求救信号”。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他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固执地不肯吃饭。他在商场里大哭大闹。
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或者讲道理,不听就训斥。
网上一位朋友,有过亲身经历。
他的儿子有一段时间,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
他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是孩子进入了“叛逆期”。
他用尽了各种方法,从讲道理到严厉惩罚,可情况却愈演愈烈。
直到有一次,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他才发现,儿子那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
学校里有几个高年级的孩子,总是在放学路上拦住他取笑。
孩子那些“坏行为”,其实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化,是他用自己唯一会的方式,在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
他不是需要被“管教”,他是需要被“理解”。
我们若只停留在行为的表层,急于去纠正和评判,便会错过那个真正需要被安抚的、受伤的灵魂。
![]()
02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的唯一桥梁。
当孩子向我们敞开他的烦恼时,你看一般家长是不是这样做的:
“这有什么好哭的?”
“男子汉,要勇敢一点!”
“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不听!”
先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灌输“正确道理”,扮演无所不能过来人的形象。
我们唯独忘了,孩子此刻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你的理解。
我见过一位母亲,她的做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她3岁的女儿,把心爱的玩具娃娃弄坏了,哭得伤心欲绝。
这位妈妈蹲下来,轻轻地抱着女儿,说:“宝宝妈妈知道了,你最喜欢的娃娃坏了,你现在特别难过,对不对?”
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了孩子的情绪。那一刻,孩子哭得更凶了,但哭声里,是带着被理解的委屈和释放。
“共情”,便是暂时放下我们自己的评判和道理,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当你能准确地说出他内心的感觉时,他才会觉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这座信任的桥梁一旦建立,后续的沟通和引导,才会变得顺畅。
![]()
03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这是亲子沟通中,一条颠扑不破的黄金法则。
一个人的情绪,就像一场暴风雨。
当暴雨来临时,你跟它讲道理,它是听不进去的。
你唯一能做的,是先找个安全的地方等雨停。
孩子的情绪也是如此。当他被愤怒、悲伤或恐惧淹没时,他的“理性脑”是暂时关闭的。
你此刻跟他讲的任何道理,都只会火上浇油。
一位教育专家分享过,当他的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他从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分析试卷。
他会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们先不说考试的事。你想不想吃点冰淇淋,或者我们去公园走走?”
他先用行动,去处理孩子当下的“心情”。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那个能听进去话的“理性脑”重新上线了,他才会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心平气和地去面对“事情”本身。
不带情绪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而帮助孩子处理好他的情绪,正是父母需要为他做的,最重要的事。
![]()
养育,是一场心的修行。
看见行为背后的情绪,是智慧;
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是慈悲;
先安抚心情再解决问题,是格局。
我们无法替孩子走完他的人生路,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足够安全、被充分理解的情感空间。
这份被“接住”的体验,将内化成他一生的底气,让他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所有的风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