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这个社会现象的放大镜下,一位考生无意间揭开了家庭财务的真相,发出了一声让人警醒的质问。当发现家里连1万块钱都拿不出来时,这位考生忍不住问:为啥还要把我生下来?这个发自灵魂深处的问题,真的让人不得不思考。
我们是该觉得经济基础决定生育权,条件不好的家庭就该克制生育,免得孩子以后也受苦;还是应该秉持社会责任观,觉得就算环境艰苦,只要孩子不怕困难,也有可能成为社会栋梁呢?
说到底,生不生孩子本来是个人的自由,但关键是为啥有些子女会把自己的不如意怪到父母头上,为啥他们缺少感恩之心,为啥觉得财富就该理所当然地拥有呢?
最近,有个和高考有关的热搜事件特别引人注意。有个应届考生列了个愿望清单,里面有手机、电脑、衣服、化妆品,还有生活用品,加起来一共1万块钱。这要求看着好像挺合理,可却难住了他妈妈。
妈妈说愿意拿出月薪的一半来帮孩子,孩子一听,情绪一下子就崩溃了,这才意识到家里经济有多困难。然后孩子就在网上发泄不满,质问在这么穷的家庭里出生,到底合不合理。
像这样的事儿可不是个例。桂林有个家长,正为孩子民办本科那高昂的学费发愁呢,结果又收到孩子列的一份2万块钱的清单,里面的消费项目更多。从以前传统的开学三件套,变成了更奢侈的东西,这反映出现在“毕业套餐”现象越来越普遍,给好多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社会上对这些事儿看法不一。有人觉得孩子不体谅父母,根本没意识到家里经济紧张,也没看到高中三年父母为了给他补课,省吃俭用付出了多少。这可不只是对个别孩子的批评,更是对现在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在大家物质欲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怎么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理解和尊重父母的辛苦,已经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其实,家里的经济储备可能早就悄悄花光了,直到孩子查高考分数,发现家里连1万块钱都凑不出来,这个事实才暴露出来。这让人挺无奈的,好多父母一直默默承担着一切,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啥都不用操心的世界,孩子不用做家务,也不用分担家里的烦恼,只要专心学习就行,好像上了大学,生活里那些琐事就都跟自己没关系了。
关键是,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一直被动接受,从来没主动想过为家里出份力,哪怕是像洗自己餐具这种小事。比如说有个例子,孩子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妈妈心疼孩子,就帮他把剩下的作业做了,结果孩子就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反正他们知道最后妈妈会帮忙。父母什么都包办,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不是父母期望的那样,甚至可能变成不懂感恩的人。
奇怪的是,这些孩子看到宠物死了会特别伤心,可父母生病了,他们却好像没什么感觉。宠物稍微有点不舒服,他们就特别关心。为啥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宠物身上花了时间和精力,喂它吃东西、给它梳理毛发、陪它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宝贝。可对父母,他们没有主动去了解和关心,自然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
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后,就觉得像花1万块钱这种事是理所当然的。高考结束后,发现妈妈连1万块钱都拿不出来,再看看别人能随便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是心疼妈妈的辛苦,而是埋怨自己命不好,抱怨家里为啥这么穷,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
所以说,要是父母不小心把孩子养成了只想着自己、习惯索取的人,还指望他们体谅父母的难处,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扭曲的观念,比如觉得生孩子不算恩情,救助才是恩情,这些想法慢慢腐蚀了孩子们的心灵。当亲情被当成是为了提升阶层生孩子的工具,父母的爱被当成一种资源,这人伦道德的基础都被动摇了。
那些抱怨家里穷、质疑生孩子意义的孩子,根本没看到父母为了他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默默承受了很多苦,就是想让孩子能过得好一点。他们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关爱方式。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点,这类父母有一种习惯,就是不管出什么事儿,都把责任推给社会,觉得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他们没想明白,真正对孩子的支持和培养,可不只是买学区房,或者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么简单。
就像有些韩剧中演的那样,父亲会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要是遇到困难,别自己硬撑着,回家来,爸爸会保护你。这和心理学家鲍尔比说的“安全基地”概念很像,意思就是孩子要知道,不管自己在外面奋斗是成功还是失败,家里永远有个坚实的后盾,愿意也能够支持他。只有这种基于真情实感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不被虚荣影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