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于嘉悦 唐秀枝 许妍竹 刘亦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日前,河海大学法学院、环境学院、水文学院组成的“律治煤泽·水焕新生”废弃煤矿区水域治理调研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开展“煤矿区水塌陷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水域治理”调研。调研团队聚焦废弃矿区水域治理立法问题,深入了解徐州市潘安湖从煤矿塌陷区到国家级生态景区的转型历程,系统梳理法律漏洞和技术瓶颈,提出废弃矿区水污染治理可行性方案。
潘安湖坐落于徐州市贾汪区,曾是徐州市最大的煤矿开采塌陷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起,贾汪区煤矿资源为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过度开采导致生态退化。21世纪初,潘安湖水域治理工程启动。治理中创新采用“填高挖低”技术,利用深层黏土地质构造人工湿地系统。
此外,潘安湖街道将生态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把塌陷区的环境、生态、景观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贾汪模板。随着旅游业发展,景区提供800余个岗位,70%聘用当地居民,周边兴起200余家农家乐、民俗,带动千余人就业,贾汪区政府还设立120余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
调研中,贾汪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吴旋结合2014年以来的公益诉讼实践,指出法律监督在水域生态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并列举多起水污染事件的真实案例,例如最高检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等,说明公益诉讼在水域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吴旋也提到在废弃矿区水域生态治理的公益诉讼实践中还存在履职边界划定不清晰、落实成果不到位等难题,建议强化行政部门配合,制定长效治理机制。
河海大学“律治煤泽·水焕新生”调研团队成员表示,徐州潘安湖的转型实践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同类地区水域生态修复提供可借鉴的“贾汪经验”,调研成果也将为后续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相关方面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以专业力量助力更多矿区的修复建设,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