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ADING」
暑期已至,又到了家长带娃四处游学的时候,“日行三万步,五分钟一打卡”的特种兵式旅行又卷又累,其实早在千年前,大运河上的古人就发明了“躺游”模式——白天行船赏景喝茶,夜晚停舟枕水而眠,且行且停,风光无限。而大运河本身,确称得上国内顶流景点,3200余公里的大运河似一幅铺陈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长卷,丰富、细腻、博大精深,无论你从哪个章节、以何种角度开启阅读,都能领略到无尽的精彩,获得新的体验和灵感。在出行之前,诸位可先在家“躺游”——跟随本期各位作者踏上一场多维度的大运河之旅,或追寻隋炀帝的踪迹去探究大运河开凿的复杂动因,或聚焦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技术内核,惊叹先辈们的智慧之光,或着眼艺术,在历史绘画中感受大运河的往昔盛景与人间百态。你会发现,大运河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和血脉。
运载千秋
打造国运之脉
![]()
▲晚霞映照京杭大运河,货运船只穿梭往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运河贯通南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具科技含量且时至今日依然发挥功能的古代交通水利工程,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规制严整的施工质量、体系完备的运河管理模式,使得大运河成为古典时代的工程典范。
千里通波
隋炀帝的遗产
![]()
▲瘦西湖落日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追随隋炀帝的踪迹,探求帝王的内心世界,以及营建大运河的多重动因。但无论起因如何,隋唐大运河客观上构成了跨地域的国家交通线,实现了中原与江南以及塞上的连接。及至唐代,缘于南方经济和海洋贸易的兴起,从洛阳出发,走向东南滨海城市的通济渠显露旺盛的活力,并凭借长江口眺望全球。
重走京杭大运河
![]()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依河而生的渔家、沿河小镇悠闲的居民和姑苏的评弹艺人
运河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映照着时代的更迭与生活的延续。
摄影:李昊 艾绍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长度最长、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它是三部分运河的总称:一是于隋代贯通的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杭州,沿用于隋、唐、宋三个朝代的隋唐大运河;二是在元代经过裁弯取直,从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直到江苏、浙江的京杭大运河;三是从杭州到宁波,通江达海的浙东运河。其中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途经30多座城市。作者以数年时间,重走运河之路,寻访千年漕运的历史与变迁,凝视运河沿线城市的今日之貌,倾听沿岸百姓的日常之声,更洞察到在这些城市多元杂糅的面貌背后,是国家与民众共同的利益塑造了运河的历史,并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共同的文化基因。
流变之景
在历史绘画中神游大运河
![]()
▲《姑苏繁华图》中的山塘街,大运河贯穿其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河流是富于变化的一环。陵迁谷变,沧海桑田,大运河景观既在漫长的流程里变化,也在悠久的岁月中迁移。除了世间流传的各种文字,古代图像也定格着运河上的如梦往昔。
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的运河开发与文化传承
![]()
▲夜幕下的江苏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长江,既是滋育万物的母亲河,也是中国腹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干线。在此基础上,人们“挖渠通沟”、开凿运河,组建四通八达的水网,将地理分隔的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运河开发之于长江流域的“一体化”进程以及文明演进不可或缺。同时,流域居民世代围绕运河的努力也渐成传统,赋予长江文化一抹独特的亮色。
流域映像
运河风华录
![]()
▲山东省聊城市,大运河边的山陕会馆(2016年) 摄影:刘世昭
![]()
▲山东省聊城县,干涸大运河旁的山陕会馆(1981年)
摄影:刘世昭
摄影师刘世昭以壮游中国闻名。1981年,他骑行万余里,沿京杭大运河全程采风,历时两年完成影像史诗;2016年,他再度骑行,重访大运河,记录运河沿线历史变迁。因其作品以独特视角记录时代脉络,他被誉为“用车轮与镜头丈量文明的行者”。
水文化之旅
通海的运河,依港的城
![]()
▲宁波三江口夜景 摄影:陈新宇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南段,浙东运河不仅沟通了钱塘江与东海,更塑造了宁波这座因港而兴的千年商埠。从南宋皇子归葬的皇家船队,到陆游笔下“卧听满江柔橹声”的商旅行舟;从唐代句章古港的雏形,到元代南北船帮的转运枢纽——当钱塘江口因潮汐险恶难以通航时,浙东运河与宁波港的完美配合,使这里成为中原通往海洋和世界的通途。
真视听
科技如何改变日常生活
![]()
《深度学习革命》 2023年
[ 美 ] 凯德·梅茨 著
桂曙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
《我这样的机器》 2020年
[ 英 ] 伊恩·麦克尤恩 著
周小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智人之上》 2024年
[ 以色列 ] 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科技正在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技术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而是每个人的日常。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工作的模式、消费习惯以及娱乐体验都在新兴技术的涌现中不断演变。科技为生活增加无限可能的同时,也重新定义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READING」
![]()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颜竹 王旭辉
美术指导:崔玮
美编:李芸桦
校对:段海英
审核:柳向阳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