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郑州,黄河之水在晨光中泛起金色涟漪。来自孟加拉、尼日利亚、俄罗斯、摩洛哥等国的留学生与两位中国学生一起沿着黄河与通济渠寻根问源,在行走中读懂中国、在对话中触摸文明。
黄河之畔:倾听“母亲河”的时代脉搏
文化探访的第一站设在黄河。登上观景台,滔滔黄河奔流不息,气势磅礴。青年们静静眺望,沉浸于黄河的力量之中。来自孟加拉的留学生JEMIMA举起手机,拍下黄河的壮阔景象,她笑着说:“我想把这段视频发回孟加拉,让更多朋友看到,原来在中国,河流不只是自然风景,而是一种精神力量。”
![]()
面对此景,中国学生戚宇轩向留学生们分享道:“我们从小就学‘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真正站在这里,才能理解它为何是‘活着的文明’。”他的讲述引发了在场青年的共鸣。来自俄罗斯的Sophia凝望着黄河,轻声说:“在我们那儿,伏尔加河很宽很平静,完全不像这样。黄河更狂野、更有力量。”跨越国界的水脉,正连接起不同文明的心跳。
站在黄河岸边,中外青年围成一圈展开交流,思想在不同文化之间流动,情感在共享体验中共振。文明在理解中互鉴,在对话中生长。
通济渠:古今相接的文明纽带
第二站来到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开凿于公元605年,是隋唐大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度承担国家南北漕运的重任,见证了“枢纽天下、临制四海”的历史格局。千年流转,渠水虽无当年舟楫往来,却依旧沉淀着盛世记忆。
![]()
在通济渠边,来自孟加拉的留学生JEMIMA捧起一撮河岸的泥土难掩惊叹:“很难想象,这条运河是一千多年前修建的。”中国学生卓安接过话头,她指着石碑向大家生动地讲述了隋唐时期通济渠“舟楫往来、商贾如云”的繁盛景象。来自尼日利亚的学生USMAN听后开玩笑说:“如果我们国家早有这样的水运系统,历史或许会改写。”一句玩笑,引得阵阵笑声,也映照着世界青年对中国古代工程智慧的由衷赞叹。
![]()
这一刻,通济渠不再只是历史概念,而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向青年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开放格局。
文明在对话中“活”起来
在体验过程中,青年们正在拍摄短视频。镜头中,他们一边行走,一边讲述自己的感受:“如果有古代工程师过去,就是唐朝版的一带一路啦。”“我必须感谢中国,帕德玛大桥就是中国援建的。”这些话语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是鲜活的共鸣。一个可感可知的中国故事,正由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向世界讲述。带队老师说:“这些视频会在留学生社交平台上发布,让更多世界青年看到一个真实、开放的中国。”
行程最后,中外学生在黄河的雕塑前合影。风吹动旗帜,也吹动他们的笑容。黄河的动与通济渠的静,像是中原的两种呼吸,一动一静,一古一今。中外青年在其中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也见证了当下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当留学生们离开时,黄河的涛声仍在耳畔回荡。那不是告别,而是一次文化对话的延续。“来中国前,我以为中国就是高铁和熊猫。”摩洛哥的Murmu在参观结束时说,“但今天,我知道了中国的根”。虽然参观结束了,但是对这群世界青年而言,它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让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青年,亲眼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如何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强健地跳动。中原水脉的碧波里,倒映出一个古老文明与世界对话的崭新姿态。
(作者:杨璐溶,毕雪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